最近,浙江发布了一份特殊的名单——2023年度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说它特殊,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这些案例强调了六个字:可复制、可推广。也就是说,那些具备同样发展条件、同样发展诉求的乡村,能够直接从案例中获得灵感启发和具体指导,从而找到自己的路子。这种可复制性不失为对乡村美的另一种发现。
乡村振兴一向要求千村千貌而不要“照抄照搬”,为何省农业农村厅要强调这些创新实践案例是“可复制、可推广”?从这份名单其实可看出端倪:可复制意味着这些创新案例的经验成熟、模式固定,可推广意味着这些创新案例的背景在浙江广大乡村有普遍性、实践性。
农业生产中有一种技术叫嫁接,一些原本经济价值不高或者不结果的作物,通过嫁接可以大大改良品种,成为珍贵高产的植株。复制推广乡村振兴优秀创新案例也是一样,并不是鼓励照抄照搬,而是鼓励“亲缘相近”的乡村通过“嫁接”成功案例经验,汲取对方长处,激发自身活力,成为新的“高产作物”,成就新的乡村风景。
此次评选出的50个案例覆盖了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文明善治、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5大类型各10个案例,有一块烧饼(缙云烧饼)、一只蜜橘(黄岩蜜橘)的农业实践;有一群农创客、一群政协委员的倾情助力;有一台“村晚”、一份“瘦身菜单”的治理创新;也有一个IP打造这样贴合互联网发展热点的实操。从山到海、从点到面,能够看出浙江乡村活跃着一批干实事的“新农人”、真干事的“兴农人”,他们躬身入局、探索创新,致力于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将浙江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一块块招牌擦得更亮。其中的经历和经验,是多领域智慧的结晶,既能帮助后来者“截弯取直”、直奔主题,也可以启发更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与乡村链接,产生新能量。
正如嫁接能否成功非常考验技术手法和后期养护,各大乡村在“嫁接”优秀案例的时候,尤须关注适配度问题,考虑到共性与特性的区别。比如,一年卖出34.8亿元的缙云烧饼致富经,其他土特产在学它的现代产业经营模式、规范化制作标准、“烧饼+文艺”场景打造之前,可能要评估是否具有与烧饼同样的低价、现做、便携等特点,是否具有同样广泛的群众喜爱基础等。再如,电商直播进村对交通、人才、产业等方面有硬要求,并非村村适用。也就是说,学其形更要学其神,要从成功经验中总结提炼规律性认知,然后再结合自身特性举一反三,找对路子。
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浙江各地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创新进取,涌现出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案例,并且通过复制推广结出了许多硕果。比如,长兴的“河长制”、淳安的“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永康的“两山银行”等经验,如今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看到应用推广的后来者。既要自己能干好,也要让人能学到,这是先行者的责任,也是大美乡村从自然美到理性美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