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完结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收获了很多好评。“这部剧对我的眼睛很友好”“看了能去除班味儿”“8集根本不够看”……网络上的各种“花式”留言看都看不过来。这部剧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生动展示了新疆阿勒泰的自然与生活风貌、哈萨克族牧民朴实坚毅与敬畏自然的生活方式。通过这部剧,“阿勒泰”不仅成为一个大众向往的旅游胜地,或许还将成为象征着日常之外另一种生命方式的图腾,被人们长久怀念。
李娟在中国作家圈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中学退学的小女生,曾经和许多乡下孩子一样,在城市到处打工、结识和自己身世相似的男孩女孩,沿袭上一辈漂泊的命运。直到20岁那年,她拿起了笔,和妈妈的小卖部一起进入山野,在阿勒泰地区跟着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用写作找到命运的出口。《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等作品,将她普通女孩躯壳下明亮的、性灵的、独具美感的内心才情,展露在世人面前。她用独特的笔触,为广袤土地上人、河流、万物的平凡生动留下富于温度和情怀的造像,在广阔的时空延展神性的力量,因而收获了许多奖项。
很多人曾担心李娟的作品不好影视化,幸而《我的阿勒泰》将她散文中那股散淡、质朴、浑然的气息,用视觉化方式做了完美呈现,带给大家不少惊喜。这部剧的成功之处也恰恰在于,虽然在情节、人物上与原著有不少区别,但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李娟作品中的生命张力、自然诗意和轻喜剧故事风格,写出了游牧民族恣意浪漫的生活方式,塑造了那些生活在草原上纯朴善良而鲜活的人物群像。
这部剧在影视艺术上的成就获得了专业奖项和专业人士的肯定,在市场上收获了非常难得的口碑。它以一种柔软的方式,切中了当代城市众人的困境: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忙碌的生活疲惫、在格子间机械地完成KPI的生存迷茫……
当你在为不够优秀、不够成功而焦虑内耗时,剧中李文秀的妈妈张凤侠会说:“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当你焦急于眼前的地铁挤不上去、打卡将迟到时,千里之外的“阿勒泰”,那里风轻云淡,牛羊很从容。这种对比很“扎心”,但也充满了宽慰。我们无法逃遁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可以选择松弛、乐观、勇敢、高贵,与自己和解,像天地一样宽广——去不了李娟的阿勒泰,可以去往自己心中的阿勒泰。
从《狂飙》《漫长的季节》到《我的阿勒泰》《繁花》,去年以来,国内涌现了一批艺术价值与市场口碑兼具的影视剧作品,不断拓宽电视剧的故事题材、美学特征和主题表达,用富有诚意的精良制作,“碾压”那些剧情浮夸、粗制滥造的同期作品,并脱颖而出。这些影视剧的成功,用实际行动证明“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也鼓励后来者坚定地创造创新、潜心打磨,回应观众、无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