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电商平台员工伙同他人受贿超亿元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王某是某电商平台基础岗位的运营人员,负责平台家具类官方旗舰店入驻的审批业务,一年内伙同多人共同收受贿赂1.3亿余元,其中王某的受贿金额高达9200多万元。
其实王某弄钱手段并不算高明,就是将手中的审批权明码标价。比如一家店铺收取15万元到20万元,通过多位中间人,卖给有入驻需求的商家。短短一年就做成了一门上亿元的“生意”。
这起案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除了涉案金额高,还因为它发生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所信赖、依赖的电商平台,竟然成了某些人违法敛财的工具。震惊之余,公众不免担心,那些平台重点支持的“官方旗舰店”还值得信赖吗?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入驻被抬高的成本,是不是最终也要消费者买单?除了家具类,其他类商品的审核机制一致吗,会不会也同样存在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的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今年2月,腾讯集团发布2023年反舞弊工作通报,近20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月,抖音集团发布2023年反舞弊通报,共23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022互联网反腐反舞弊报告》显示,2022年共曝出腐败舞弊案例230余起,涉及企业37家,涉及人员400余人。其中,频率最高的为受贿,其次是职务侵占。
这一新生腐败领域值得关注。尤其大型互联网企业,往往与社会关联度十分密切,若滋生腐败,不只是内部的“家丑”,势必损害公众利益,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破坏营商环境,影响不容小觑。
为何互联网企业腐败案件频发?其一,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一些头部企业,代表的不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个平台、一个生态,生态里无数小企业都依赖其存活,这种依附关系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空间。其二,互联网企业往往采取扁平化管理以缩短决策流程,处在关键岗位的员工,手中握有进入审核权、规则裁判权、流量资源分配权等关键权力,对第三方拥有“生杀大权”。因此,哪怕是一个普通员工,只要具备了动机、能力与机会,也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徇私舞弊。这就是为何王某这样只拥有初审权的基础岗位人员,也能贪到这么多钱的缘由所在。
在反腐败反舞弊上,近年来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先后组建了内部反腐部门,严查企业内部腐败行为,多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相关企业还联合成立阳光诚信联盟和反舞弊联盟,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这样做虽已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互联网企业仍须在标本兼治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腐败预防和治理机制,抓好诸如审批、采购、营销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权力制约,构建适合互联网企业特点的反腐败体系,进一步织密反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