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不是吃火锅而是熬锅底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08 09:43   

2024年“五一”档落下帷幕。据国家电影局5月6日发布的数据,“五一”档电影票房达15.27亿元,观影人次为3777万。根据灯塔专业版的统计,今年“五一”档票房超过2023年,进入中国影史“五一”档票房前三,同时刷新中国影史“五一”档场次纪录。

然而,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情》于5月6日撤档,引发热议。该片目前累计票房5178万元,豆瓣评分6.2分。或许在片方看来,这样的成绩不及预期,但从评分和网友的吐槽可以看出,该片口碑确实不佳,和大众的预期品质有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撤档不是头一回了,它原本定档于2024年1月13日上映,撤了一回后,此次又要撤档,引来批评之声。不少人认为,片方吃完假期福利就撤档,既占了便宜,还扰乱市场。

近年来,撤档成了电影市场的一个高频词,一遇到票房不如预期,撤档似乎成了下意识的操作。网友调侃,电影圈也有了自己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有业内人士称,从程序和市场选择来看,这样的操作确实不违规,也不难,对观众和影院来说,也不会带来太大损失,但是却会给观众留下“打不过就跑”的印象,也会被认为片方自己都没有信心。尤其是在网络口碑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当下,影片后期再上映恐怕很难翻身。远的不说,今年春节档一共8部影片,先后撤档4部。然而从重映表现来看,票房多数不及预期。

说到底,电影作为完整的、既成的精神消费品,并不是那些可以一边体验一边改进的动态商品。这就更加要求片方在上映前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到位,把各种准备工作做到实处。“五一”假期有多少竞品、前期做了怎样的宣发、和影院如何对接排片等,应充分做好预案。

近年来,随着社交平台兴起、短视频流行,电影宣发出现新格局。片方往往在社交平台大量投放“切片广告”,一般表现为挑出影片中的几个吸睛片段,以此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对此人们褒贬不一,这种宣发方式客观上促使一些制片方重营销、轻制作,影片上映后经受不住观众的考验,又打起撤档的主意。但无论对外公开的理由是什么,都掩盖不了一个本质因素,那就是票房和口碑不佳。

这也警示电影制作方,文艺创作不是“吃火锅”,而是“熬锅底”。不是凑齐了资本、剧本、导演、演员这些“菜”,随便往大锅里一扔,等待一个时机(档期),就可以饕餮一番了,而是要从一开始就注重慢工出细活,把“锅底”熬到火候,力求色香味俱全,真正给观众奉上一顿精致佳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樊成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