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对如何更好防范和惩戒此类事件的深刻思考。与此同时,各地陆续有学校在厕所等隐蔽地点安装智能语音警报装置,通过与预置语料库相比对,装置能有效识别声音中的谩骂、殴打等信息,并向老师发出预警。该产品在实际运用中还可以连接警方或教育主管部门。一时间,不少网友将此装置奉为“神器”,并建议在全国推广。
其实,是不是“神器”现在给出判断为时尚早,但通过安装警报装置,筑起一道反欺凌的技术防线,确实有一定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一,它能弥补人力之不足,让更多“隐秘之恶”无处遁形。梳理过往的校园欺凌案例,不难发现,很多欺凌往往发生在厕所、宿舍等监控覆盖不到、老师巡查不足的角落。那是因为即便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欺凌者,他们也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不适宜公开的。然而,这种隐秘性也加大了校园欺凌预防与整治的难度。此时,让警报装置弥补人工监控的不足,紧紧“盯”住那些隐秘角落,是对作恶者的监督,更是一种震慑。如能让作恶者在拳打脚踢之前,因忌惮这个直通校方的警报装置而停下恶行,这便是装置的意义所在。
其二,机器主动预警,代替受害者“迈”出求助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宝贵的一步。很多时候,作恶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穷凶极恶,而欺凌也未必一开始就要“致人于死地”。在此之前,欺凌可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和逐渐加重的趋势。在这一连续行为中,受害者的主动求助尤为重要。然而,或是出于羞耻心,或是担心被报复,不少孩子选择独自承受霸凌带来的身心伤害。此时,警报装置若能自动抓取学生言行中的异常之处,并直接向校方发出预警,其实是在帮助那些缄默或失能的受害者“大声呼救”,让欺凌能更早被发现、被制止。换句话说,如果被欺负的人暂时“学不会”勇敢,那让技术代替其站出来,这也是一道有用的栅栏。
不过,这种警报装置目前还只走进少数学校的大门。社会也无法指望警报装置一出,就一劳永逸预防校园欺凌,关键还是要看实际运行效果。比如,目前装置主要还是依靠预设的语料库,除了“打人”“救命”等显性词汇,后续能否扩充一些更为隐蔽的欺凌关键词?又如,装置以语音识别为主,后续能否加入对拳打脚踢等异常动静的检测手段?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作出回答。
除此之外,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校园欺凌的监测率固然重要,但后续校方、家长的正确处置同样不可或缺。警报触发后,校方能否不以“小打小闹”来息事宁人,而是正视危害、严加处置?家长能否不反问“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而是坚定地引导孩子、保护孩子?这些是留给“人”来回答的问题。简而言之,“技防”只是一方面,全社会必须足够重视、多管齐下补足技术之外的空间。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对于那些被欺凌的孩子来说,这些创伤,不是一场暴雨,而是一辈子的潮湿。利用技术为反欺凌多加一道防线,如果我们愿意做这个尝试,那么就会多一分改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