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机器人折射形式主义痛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1 09:22   

万种字体库、可录入个人字体、一分钟可写200字、自动翻页换纸……据半月谈记者调查报道,近期,电商平台上一款名为“写字机器人”的仿手写产品热销,有些店铺销量甚至超过3万单。

其实,这并非写字机器人第一次因热销引起关注。有意思的是,以往这类“神器”大多被抄写任务繁重的学生所购买,如今再看产品销路发现,不少深陷“手写”考评任务的教师群体、基层干部也成了“忠实用户”。电商平台上,部分商家直接把“体制内”“抄写教案”“填表格”等关键词写进商品名称,评价中不乏“写教案推荐哪款”“可以用来抄材料吗”等提问,不少购买者还倾情传授如何使字迹看起来不那么“机里机气”、怎么抄写最快最真实等窍门,俨然一场线上经验交流会。

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写字机器人的热销,折射出的是一些基层考评还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痛点。“无纸化办公”日益普及的今天,科技发展让更多人真正解放了双手,在此背景下,一些重要工作仍需要手写留痕,以便加深理解、检查核验,这本无可厚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少地方却陷入“为手写而手写,为留痕而留痕”的形式主义窠臼,既不贴合现实工作需求,也加重了基层负担。

比如,很多一线教师因手写教案而深感头痛,一学期要写上几十份、要有二次修改痕迹、批注要有具体学情;再比如,不少基层干部也有手写学习笔记、工作材料等任务。当一个个条件被框死,当“学没学”和“写没写”直接挂钩,“白天脚不沾地,晚上埋头抄写”便成了现实,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写字机器人被奉为“神器”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能也是形式主义的机械要求下“打工人”分身乏术的无奈之举。

考评到底考什么?留痕就等于实绩吗?不妨回到起点作此追问。形式主义的做法看似保险——各种“成果”清晰可查,实际上却常常陷入“热闹之后一场空”的窘境。对于干事者而言,做了,却还要手写大量材料证明自己做了,以至于激发了类似写字机器人等“伪市场需求”,以“造假”来自证“认真”,不免有些荒唐。而对于上级部门来说,从厚厚的材料、满满的笔记中真能看出实际成效吗?其实不然,反而暴露其懒政惰政的思维,远不如身临其境听一节课、走一次基层、来一场对谈更有实效。

当然,靠写字机器人来应付各类与现实脱节的手写考评,虽可以理解却并不值得提倡,归根到底,这毕竟是一种造假行为,既对自己不负责,对其他踏踏实实完成任务的人也不公平。

而从根子上来说,基层考评还是要尽可能摒除形式主义。基层工作本就千头万绪、千变万化,每一次实际执行其实都是带着知识干、奔着经验学。至于成效如何,不该拘泥于外在形式,更应讲求实际效果。退一万步说,这又不是写字比赛,写在电子文档里的心得,难道就不是所学所思吗?反之,如果没有真本领,即使字再洒脱、考评材料厚如书,又能给老百姓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晓庆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