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监管手段,守好家长钱包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1-10 09:35   

“上了不到10节课,现在找不到人,钱也要不回来。”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段时间,多家知名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疑似爆雷,员工工资停发,家长退款无门。校外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频频上演,钱都去哪了?怎么才能要回来?一些家长感觉“很受伤”。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跑路,此前相关部门就已出台过相关政策并搭建平台,避免家长们的钱被“套路”。2023年3月13日,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针对校外培训的提示,提醒家长们要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完成培训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支付给除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该平台于2023年7月24日正式上线。目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经能够在线对入驻平台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日常监管、风险核查、实时跟踪和在线调度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培训机构在收费时并不会专门提及该监管平台,很多家长自身也不了解这个监管平台,引发了不少潜在风险。

守好家长们的钱,首先得让已搭建好的平台真正发挥作用。

通过该平台,上一次课程平台会给培训机构转一次的钱,能较为有效地保障家长们的权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在具体实施落地的过程中因为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家长们缺乏了解。很多家长也缺乏风险意识和甄别能力,选择把钱直接转入培训机构账户,甚至转给销售人员个人。除了对更多家长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也应同时加强平台的监管能力,扩大覆盖范围。据报道,目前“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还在逐步完善和建设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把更多的校外培训机构吸纳进来。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入不入驻该平台,从法律层面来说并非强制性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机构自身的资质是否达到入驻标准。因此,还须进一步推动提升校外培训机构的参与度,让平台的监管覆盖度更大。

当然,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中的种种问题,并不能指望通过一个平台就能解决。除了资金监管这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理顺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体制机制,让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落实中央“双减”部署。

当前,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涉及多个主体,在监管标准、程序上,各地情况也不太一样,面临着执法机制不健全、执法力量得不到保障、执法流程不通畅等问题,教育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本身人手不多,对于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培训机构来讲,日常化监管、增加监管频次密度都较难做到。因此,更应从法律框架内探索如何更好地加以规范和加强监管。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逯海涛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