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走近学生,才能真正被记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1-16 07:01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窦贤康正式告别朝夕相处六年的武汉大学,师生共同唱起《再见》送别校长。

现场视频中,作为武汉大学曾经的校长,窦贤康被人群簇拥着,在师生们的歌声中红了眼眶,满怀深情鞠上深深一躬,师生们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大学师生送别校长,能成为一则新闻,是因为这样的画面确实不多见。通常情况下,一校之长,往往被各种繁琐的校园管理行政事务缠身,未必有那么多时间与学生直接交往。

那么这位武大原校长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让师生纷纷前往送行呢?在武大官微发布的那篇题为《一方山水,六载奋斗,武大不会忘记!》的文章中,其实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任职武大校长的六年间,他确实做了不少实事,也确实在努力走近学生。

比如,调整培养方案学分结构,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又如,带领武大投入4亿元建学生宿舍,将校外居住学生回迁校园。在窦贤康看来,要“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拥有更好的平台”,就必须改善住宿生活条件;再如,他会亲自讲授“新生第一课”,甚至亲自给本科学生讲授“热学”课程……

至少从这些实事来看,窦贤康在努力提升治校水平的同时,没有把自己困在管理事务中,而是尽可能贴近师生,尽可能回到教学的一线,让自己在教书育人的舞台上发挥光和热。

得益于此,一方面,师生的诉求和呼声,能够及时“上达”;另一方面,校长下沉,亲自参与到教学等事务中,学校的管理决策才能更人性化。师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校长不是游离在烟火之外,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在为广大师生干实事、谋福利。

高校治理的宏大命题,不是校长高高在上、端坐办公室就能够实现的。如果和学生没有交流,不接地气、离得太远,不知道师生的需求和痛点,就容易导致办学治校凌空蹈虚。

事实上,2019年教育部曾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党委书记、校长,要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学生。

所以,一校之长,既应该有办学治校的视野和高度,还应该有体察校情、关爱师生,和学生常态化联系交流的亲民作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更多像窦贤康这样干实事的亲民校长。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熊志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