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营销的“迷魂药”,吃不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0-13 07:02   

“必看!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心得”“斯坦福妈妈强烈推荐这套课外读物”“揭秘!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北大妈妈教你这样教育下一代”……相信不少孩子家长或多或少都看过这类“鸡娃”号炮制出来的营销号文章。近年来,一些顶着名校毕业生头衔的自媒体,靠着晒育儿观、育儿方法和育儿“好物”走红网络。不少父母在关注这些账号后,不知不觉陷入教育焦虑无法自拔。

对此,有政协委员提交《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近日得到教育部的公开答复:将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

这些“鸡娃”号的基本套路是:晒娃+贩卖焦虑,然后发起付费咨询,随后就是各种团购产品和课程。这种“经典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屡试不爽。

冷静地思考一下,“鸡娃”背后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教育误区,认为孩子必须比自己强,否则就是教育失败。其实,每个家长都知道这个道理:成绩不是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一个社会对人的认定是全方位的。但为什么还是有家长容易被“鸡娃”号带偏,追根究底是“望子成龙”无止境的欲望。在“鸡娃”号恶意营销的气氛烘托下,有些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和“牛娃”比成绩、比才艺,甚至连身高和吃穿用度一切可见的和孩子有关的事务都拿来比较,这样的家长心态及其家庭教育氛围,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吗?这带来的恐怕不是激励,而是成长的阴影和灾难。

其实,扳一扳手指头就能算得出,所谓“名校父母”就能让孩子再上清北的说法,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你想,北大清华一年毕业生有多少,他们的孩子如果都能上北大清华,那北大清华的招生名额岂不是被“包圆”了?所谓名校家长如何培养“鸡娃”,大多数是营销号炮制的虚假内容。他们不是善意地给困顿的家长支招,而是制造欲望满满的销售气氛和流量红利。说到底,这就是碗为了自身利益而炮制出来的教育“毒鸡汤”“迷魂药”,吃不得、喝不得。每个家庭都应看清这一点,切莫着了道、上了当。

教育是个急不得的过程,不仅需要家长有“等待花开”的从容心态,也需要社会创造更公平、更畅通的提升通道。2021年7月,国家颁布的“双减”政策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此举有效减轻了教育“内卷”,有力推进了教育公平。

当下,新生代父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但要知道,我们真正的生活目标是幸福生活,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学有所成,都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作为家长,如果心中忘记目标,眼里只剩手段,结果只会与幸福渐行渐远。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陈进红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