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和文化自信并不对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9-27 07:00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对“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的答复。有关话题很快冲到热搜第一,引起网友积极关注和讨论。教育部答复,中小学英语课时占比并不高,同时明确表态,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于“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在考试中占分比重”,这样的建议、观点并不新鲜。这些年,时不时有人提出类似的建议,甚至还有更激进的,比如取消高考的英语科目。

相比这份建议中笼统地指出英语学习“长时间”,教育部用数据和现有教学情况作了专业回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显然,英语在校内教学安排上并没有达到“畸形的程度”。

社会上,不排除有些家庭为孩子学业前途提前规划,比如,为了准备进入国际班或出国留学,校外培训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但要看到,这既非主流,也非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不能把个别现象等同于普遍现象,以偏概全,导致结论的偏差。

再看另一组数据,教育部9月20日举行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这组数据恰恰说明,一是筑巢引凤成效显著,二是文化自信早已在大多数留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与世界越来越多地交流,走出去再回来,才更明白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

从近代的“拿来主义”到如今的“全世界都在学讲中国话”,跨越百年,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华丽嬗变。对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既可以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也可以是身着汉服走向世界舞台,文化自信的表现是多元和个性化的。对群体而言,“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的自信。

英语不过是一个语言工具,如果仅凭“90%以上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英语”就取消或减少英语学习,那么为何学科争议的矛头从来没有指向物理、化学、科学等学科?“用不到”并不代表“没用”。我国设置英语学科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掌握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工具。外语代表着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应有的能力:用开放宽容的心态,了解中国以外的文明,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将学英语和文化自信对立起来以及若干年前的“英语无用论”这类观点再度甚嚣尘上,其背后恰恰反映出一种文化不自信,以及与时代发展相违和的狭隘教育观。

文化自信不是固化的,而是流动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必把学英语和文化自信对立起来,刻意地把学英语符号化。曲解英语作为工具学科的意义,是进步还是倒退不言而喻。取消英语学科这类提议,恰恰是不自信、狭隘的表现。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陈进红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