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老百姓算小账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9-21 07:03   

《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里不少地方提到“算账”。有为官要算“三笔账”: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还有和老百姓相关的“民生账”。其中,习近平的一句“不要跟老百姓算这个小账”,看了让人格外暖心。说这话的背景是在2007年春节前夕,加快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座谈会正在龙泉召开。会上,有干部提出给低保户的补助能否给足、给全额。原来,按照政策,低保户申请补贴要扣除自家从事生产所得部分收入,比如卖菜、卖柴所得等。但现场也有干部提出,不扣除劳务所得,低保户就相当于拿了“双份”的钱。习近平当场表态说了这句话,还说“我看补助力度还可以大一点”。

不跟老百姓算小账,展现了习近平对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账,在老百姓那里就可能关乎整个家庭的幸福。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曾写道:“老百姓可能不关心GDP,但他们关心吃穿住行,关心就业怎么办、小孩上学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老了怎么办,等等。”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概念,体现在具体民生上,就是不跟群众算小账。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每一项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更要仔细考量政策效果,实实在在让利于民,不与民争利。

“小账”不算,但“大账”不能忘。这个“大账”,就是抓紧补上民生发展短板,回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2004年10月,在习近平的提议和推动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200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自此,浙江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温暖征程正式开启。2006年,浙江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近年来财政支出超七成用于民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浙江着力打造民生“七优享”金名片,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含金量。

两年多来,受疫情影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压力也随之上升。如何保障好民生,尤其考验各级各部门把握好“小账”与“大账”关系的能力。政府部门要勒紧腰带过紧日子,但是关键民生事项的托底必须不遗余力。今年6月,我省出台的20条措施助力稳经济保民生兜底线,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以底线“刻度”展现了民生“温度”。

算好一本民生账,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问冷暖、解忧难的为民之心,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走基层、察民情、访民意的应有之义。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陈进红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