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鉴谣力”,才能拒绝“带节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7-19 07:16   

7月16日晚,有网友在网络平台发视频,称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玩手机。很快,7月17日下午,象山县卫生健康局发布情况说明,该护士实际上是在用手机联系医务人员支援抢救,不存在主观玩手机行为。同时公布了该名护士的手机通话记录。

“控诉”视频在全网热传的时候,我看到标题心里也咯噔一下,边抢救边玩手机,干出这样的事儿,还有半点医德吗?视频还没点开,愤怒值已经拉满。进去一看,非常同情被抢救的孩子和家属,但又觉得哪里不对。看到评论区第一条留言:她可能是在联系医生,眼见不一定为实,等调查。深以为然。

调查结论正如这则留言所料——视频中的护士为该院儿科副护士长,已和医生连续进行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操作,当时是在通过手机免提呼叫另一名护士前来协助抢救。简单地讲,使用手机是工作需要,不是玩忽职守。

不只是热评第一,往下拉十条留言里有七条在质疑视频。有从同行角度讲的,“根据经验八成是在联系医生”;有从技术角度讲的,“心肺复苏是体力活,需要轮换”;还有从人性角度出发,相信“不可能这么冷血”。总之,骂的人少,主张“让子弹再飞一会”的人多。这一点,跟以往的争议视频有所不同。

自媒体时代,有视频未必有真相。一些爆火的视频往往是片面性、碎片化、情绪化的,没有展现事件的全貌,甚至经过恶意剪辑。还有一些视频则是张冠李戴,完全虚假的。发布者躲在屏幕后面,要干什么、有什么目的,你完全不知道。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要想不被挑唆利用,只有不断去提高“鉴谣力”,避免被人“当枪使”。

怎么提高?无非是懂常识、守常理、做常人。懂常识,多用生活工作中的基本常识作判断;守常理,多拿人之常情、世间常理衡量是非对错,少挥舞道德大棒四处出击,当“键盘侠”;做常人,别把网络当作宣泄情绪的出口,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网络上也尽量表现得什么样,如平常、如常人。

也就是说,看到有悖常理的离奇事,看到让人愤怒的不平事,看到真假莫辨的感人事,先别急着站队表态,尽力做到不盲从、有判断,懂克制、有理性。心要热、眼要准、手要稳,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当然,也别忘了有理不在声高。

有人说,网民极易受网络氛围感染,冲动起来才不管青红皂白呢,先“喷”了再说。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有10.11亿之巨,其中难免有极端心态者,但笔者还是要强调一个“常”字——根据常识常理,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常人,会选择站在正义善良的一方,不愿意自己被蒙蔽、被利用、被人当枪使,去伤害无辜的人。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事件,恰恰证明了常识常理和常人的力量。

确实,网络的匿名性可能会降低人的道德标准,让屏幕另一端的人变得抽象,从而削弱网络发言时的自制力。越是这样,越需要大家一起捅破窗户纸,去挑明利害关系,去传播一些鉴别谣言的技术性知识,去鼓励客观理性的发言。

“还好有官方澄清,要不护士被‘喷’得委屈死了。”官方澄清报道后面这句热评,道出了大家心有余悸。希望再遇到争议之事时,能看到越来越多理性的发言,大家都有拒绝被“带节奏”的能力。如此,网友的正义感才会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护神,而非射向无辜之人的明枪暗箭。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张萍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