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停机保号”,缓冲性制度背后的人性关怀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5-17 07:53   

首家“歇业”萧企成功备案的主角,是一家经营红酒、食品进出口的企业。因疫情影响,国内外商品供需和物流受阻,导致进出口业务大幅减少,加上办公用房房租、人员成本等开支不减,两相夹击导致经营举步维艰,不得不申请了“歇业”。(详见《萧山日报》5月13日3版)

歇业,意味着不在经营状态,但不是倒闭,而是市场主体的“第三种形态”,这是国家应对疫情常态化的一个助企纾困政策。一方面是充分尊重公司独立人格与公司自治的理念,认可“善意”的歇业需求,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制度背后的温度,及时为中小微企业撑起一把伞。

通常,企业成立之日,都把“永续经营”当做美好愿望,但市场的“不可抗力”会有很多,比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这类因素不是企业主观造成的,而是一种客观的外部冲击。

在客观重压下,企业要么苦苦经营,有可能被拖累成“僵尸企业”,要么被破产清算,这两种结局多少有些“心不甘情不愿”。

大家都期待找到一个缓冲的中间态:“名”存,而不“实”亡。

据查,类似歇业的概念,在2009年曾出现过,当时,深圳市和河南省均曾尝试对企业或个体户经营推出休眠登记措施,允许企业或者个体户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框架下,提出暂时性的休眠申请,保留其营业执照,待经济形势好转后再行恢复经营。

而此次萧企歇业备案成功的应用条款,来自2021年8月24日颁发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是今年3月1日起。《条例》首次提出了歇业制度,并明确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造成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最长期限不超过3年。

其实,“善意”歇业的企业,生命的原动力还是在的,只不过为了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要暂时休整,等待“春天”。

一名物流企业老总说这个歇业制度还不错,因为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成本控制。通过歇业,企业可以继续保有名称、商标、专利等,维持良好信用记录,既不会因注册地址无法联系被列入异常名录,又可以帮企业省去不必要的人工、租金等成本,一旦形势好转,企业可以凭借存续的“本钱”重整旗鼓。

一阴一阳谓之道。有“善意”必定有“恶意”。

为了防止企业“恶意”歇业,《条例》也筑起了“防火墙”,比如明确提出市场主体应当在歇业前与职工依法协商劳动关系处理等有关事项;市场主体歇业期间,可以以法律文书送达地址代替住所或者主要经营场所;登记机关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歇业期限……

有了“防火墙”,歇业制度就可以适当向萧山初创型、小微型企业倾斜,他们的根基不稳,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更容易被“大风”吹倒,也容易被“误伤”,比如一些小的物流公司、外贸公司、境外电商企业,若遇困境,择机歇业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歇业只是暂时的“第三种形态”,企业依旧要回到“第一种形态”,那就是持续向好的经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尔罗斯曾说过:“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只会在原地转圈,也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已经申请了歇业的企业,应该好好反思这句话,绝不能做“僵死的树上寒鸦”,而要心怀鸿鹄之志,静下心来找原因,研究发展战略,找到“有舵之船”,待东风起,便能在新的航道上浩歌而行。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王肖君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