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BC中文网消息,最近,英国媒体和公众舆论所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在社交媒体网络上恶意中伤他人的欺凌事件, 即所谓的网络霸凌(cyber bullying)。而这些恶语中伤者也被人称作为“网魔”(trolls/trolling)。
今年7月份,29岁的英国女子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Caroline Criado-Perez)成功游说,使英国央行同意把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头像印到英国10镑钱的纸币上,以作为对英国杰出女性的认可和重视。
但是让佩雷斯史料未及的是就在这一消息被公布的当天,她个人的推特(twitter)账户就开始不断接到恶意的留言、谩骂、人身攻击、暴力以及称要强奸她的种种威胁等。
最多时,她一个小时就收到大约50条这样的短信,并且连续12个小时不间断。这些信箱里的留言十分嚣张和恐怖,使她感到极度不安和恐惧,最后促使她不得不报警。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媒体的关注,英国工党的女议员斯特拉?克里西(Stella Creasy)挺身而出,为佩雷斯打抱不平。但克里西因此也引火烧身,她的推特也开始收到同样的强奸威胁。
接下来,英国一些知名的女记者、专栏作家,包括BBC的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卫报》的弗里曼(Hadley Freeman)、《独立报》的登特(Grace Dent)等也纷纷表态,支持佩雷斯,并要求推特等社交网站采取行动保护用户免受“网魔”的骚扰。但随即她们的推特开始收到炸弹威胁。
就连推特英国总裁Tony Wang出面代表推特表示道歉,称这种行为是“不能令人接受的”之后,他也收到炸弹威胁。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克里西和佩雷斯都受到强奸威胁
人们由此就“网魔”以及网络霸凌现象展开热烈讨论。包括BBC在内的英国各大媒体平台争相探讨“网魔”问题,“网魔”到底是些什么人?是什么驱使他们这样做?
“网魔”由来
其实威胁、欺辱、自杀这些现象自古有之,但所不同的是自从有了网络和社交媒体之后,它却被搬到了无形的网上,而受害者则可以是任何人。
本来,trolling一词来自渔业用语,是指用渔船在后面拖网捕鱼;或是指一种北欧神话中的魔怪。但今天的“网魔”只需要一个键盘、鼠标和网络就可以“行凶作恶”。
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在解释“网魔”时说,任何对人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包括带恶意的品位极低的笑话、侮辱、故意漠视敏感事物,乃至暴力威胁、强奸和谋杀等都可以够得上“网魔”行为。
“网魔”与“网魔”动机
在佩雷斯报警后, 英国警方已经证实,在曼切斯特地区逮捕了一名涉嫌网络犯罪威胁的21岁的男性。而在此之前,英国另外一名年轻男性达菲(Sean Duffy)也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侮辱性语言被判刑18个月。
从最近英国有关案例来看,通常这些“网魔”以年轻男性居多。而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开心解闷”,或是出于极度无聊,以及报复不满等心理。
《卫报》一篇相关文章在阐述“网魔”动机时指出,除了由于无聊以外,也有些人是为了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即所谓的attention seeker,这些人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不惜一切手段。
此外,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是令“网魔”无所顾及、有恃无恐的原因。
而佩雷斯个人认为,有些男性因为受不了女权当道,因此希望用强奸等暴力威胁的方式让女人闭嘴。英国专栏女作家汉娜·贝茨(Hannah Betts)说,推特似乎创造出一个反女性的魔兽。
但令人吃惊的是,在已知的“网魔”中也有一些中年男性,甚至60岁的成熟人士。此外,还有一些年轻女性。
美国一位计算机专家承认,在匿名的掩护下,人们有可能做出极端的反应,人人都有变成“网魔”的可能性。
《卫报》的文章认为,因为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面对的是一个屏幕,关闭了自己的同情心。从屏幕上 把字发出去,再接收回来,没有声音、没有面部表情,也没有肢体语言,似乎忘了你所面对的键盘那头其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且,人们在网络上 所说的一些话永远不可能在面对面时讲出来。
有人提议让推特等社交媒体设定一个“举报虐待”的按钮
呼吁加强管理
在佩雷斯事件之后,英国公众纷纷呼吁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管制,还有人提议让推特等社交媒体设定一个“举报虐待”的按钮,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近10万个签名。
也有人提议,不允许匿名发贴。但有人强调说,这可能会暴露那些希望以匿名方式举报的人(whistle blower)或是异议人士等。
反对人士称,这是违反西方民主社会言论自由的做法。
但言论自由是否等同于可以随意谩骂、侮辱甚至以暴力威胁无辜者这里只能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
贝茨说,对待“网魔”不能手软,她表示,“网上社会”也和实际社会一样拥有类似的权利和责任,不能因为是发生在网上的行为就无所谓。她说,如果有人发帖说她“愚蠢”没有关系,但如果有人在网上威胁要对其进行犯罪则不能令人接受。
英国政府也宣布拟出台新法规,让受害者有权知道是谁在发那些恶意中伤的帖子,而不需要花费巨资打官司才能知道。
同时,网站在接到诽谤的投诉后,往往是不管投诉是否正确,可以立刻把涉嫌的内容撤下。
除了名人容易成为“网魔”的攻击目标外,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英国一名14岁少女汉娜·史密斯(Hannah Smith)最近上吊身亡,成为最新一名“网魔”受害者。
她的父亲表示,史密斯是因为使用社交网站ask.fm,收到许多人身攻击的留言,甚至逼迫她自杀,才走上绝路的。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但在享受网络、社交网站便利的同时,如何不会成为“网魔”的受害者,更不会变成欺辱他人的网络霸凌者可能是全球网民共同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