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网暴亲历者 她说要对网暴伤害给予重视
董晨宇分析,正是因为现实世界对符文迪的保护,才让她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让她可以去抵御互联网世界可能带来的恶意。从这个案例来讲,符文迪是非常幸运的,同时也希望未来未成年人受到网络暴力后,可以得到类似的待遇。
回首那场风波,符文迪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她讲述,有不少同学也曾经遭遇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周围的世界里得到足够的支撑。正因为这样,在网络世界里遇到困扰时,不少同学选择不告诉家长和老师。
“我从10岁可能就已经经历过这种网络上的语言暴力。”
“我只是一个群里面的几个人骂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回应他。”
“他那时候还发了一张带刀子的一个图片,那个时候我才初一初二,还是觉得非常恐慌和恐怖。”
“我之前其实有跟我父母稍微提过一点点,但是他们的观点是属于那种,就是说你把手机关掉,不去看它不就行了吗?”
“这方面东西就不会敢跟他们讲,因为知道他们对于这方面是排斥的。”
“我爸爸也经常跟我说,说女生的内心一定要强大,你不能因为别人说两句你,懂吧,就会觉得很没有用。所以面对这种事情,我有时候表面会装作很无所谓。”
作为网暴亲历者,符文迪希望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诉大家,一定要对网暴的伤害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历网络暴力的人肯定是需要帮助的,它比生活中的压力还要特殊。一定要意识到,对网络暴力感到伤心甚至绝望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符文迪最终以645分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开启了大学生活的她,并没有因为曾经的网暴而排斥互联网,也没有因此而排斥媒介。相反,她选择了新闻专业。
这听起来虽然很戏剧化,但或许也给了她一次机会,让她能够更加审慎地去看待媒体媒介,倡导更加客观的标准或规范,让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进一步减少。
2023年9月,“两高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中,将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网络暴力列为从重处罚的五种情形之一。除了法律的支撑,在迎战网络暴力上,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也还有很多事可以做、需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