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一所乡村小学的美术课,授课的地点不在学校画室,而是在鸡舍里,这次课,孩子们要练习的就是描绘出小鸡的可爱形象。这堂美术课的老师,叫王晓野,今年51岁。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她,在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已经29年了。在本职工作之外,她从2015年开始,以支教的形式,把自己的美术课延伸到了吉林较为偏远的乡村小学。一起去王老师的田野美术课上看一看!
支教九年带乡村孩子们画画
缸窑镇大屯村距离吉林市区约65公里,王晓野已经在这里支教9年了。这次美术课的内容是画蝈蝈笼,提笔作画前,孩子们要先在田间寻找材料,自己动手编制蝈蝈笼。王晓野请来了当地村民给学生们演示编制的技巧。让孩子们来到户外感受自然,是她的美术课的最大特点。
王晓野自己就是一个农村娃,对乡间田野有着深厚的情感。2015年,在城里学校任教20余年的她,报名参加了支教工作,从那时起,她就成了金珠学校和大屯小学孩子们的美术老师。每次支教为期三年,她已经连续申请了三次。
吉林市龙潭区支教老师 王晓野:快乐的童年能治愈一生,因为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所以我就想把我的那种快乐带给现在的孩子,包括现在我领孩子做那些活动,共创那些小游戏,都是我童年时玩过的游戏。所以把这个童年还给孩子,也等于找回了我的童年。
把乡村的一年四季铺在画纸上
除了把美术课送到乡村,王晓野还把她城里的学生也带到了自然之中。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带城里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共创,春天踏青,采摘野菜;夏天嬉水,荷塘垂钓;秋天在金黄稻田里创作,冬天则在天寒地冻里做雪雕。
这样的美术课,很快就成了孩子们的期待。然而,在支教初期,王晓野的上课形式却遭到了一些家长和村小老师的质疑。比如:孩子们会不会玩野了,学生成绩会不会受影响,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担心。
虽然有不理解的声音,但学生的热情是王晓野最大的动力。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家长都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美术,开始在附近三十多个自然村火了起来。
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野,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地点,除了教授绘画技巧,王晓野更看重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她还把语文、音乐、劳动等学科内容融到自己的美术课中,为孩子们的画笔赋予更多的色彩。
这一排画在红砖墙的作品,创作于2022年。是让王晓野印象最深的课堂之一,9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了用画笔去描绘生活、表达内心。
让艺术教育走进更多偏远乡村
从最初的金珠学校和大屯小学开始,王晓野的美术课慢慢触及了吉林市的更多偏远村小,而为了让更多孩子走进美术课堂,也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乡村艺术教育,从2018年8月开始,王晓野把自己的美术课搬到了网上,还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山里红美术教室”。
一张大课表,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部手机,让她和全国各地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建立起连接。每周五,她带领金珠学校的几个学生在美术教室做公益直播,为全国700多所学校的学生上课,到现在累计授课人数已超过20万人。
支教9年间,王晓野和学生们走遍了田野的各个角落,把家乡勾勒在画纸上。同时,她也一直在争取带孩子们走出去的机会。
2018年,应吉林省教育厅邀请,4名来自金珠学校的学生,赴北京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王晓野和这些从未坐过火车的孩子,从田间地头出发,一路走一路画,登上了万里长城。
从稚嫩到灵动,学生们创作的很多作品都让王晓野印象深刻,她把这些画都更新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众多观众,一些作品还被人预订、收藏。这些山里娃的故事,正乘着画纸做成的翅膀,飞向全国。
画蝈蝈笼的这节美术课,是王晓野给大屯小学这六个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夏天过后,他们就要到镇上的中心学校读书,孩子们也为王晓野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吉林市龙潭区支教老师 王晓野:其实我觉得每一个乡下都是有故事的,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但是这个故事怎么讲,得讲出去,得让更多人看到。我最初就是想让社会的各界人士来关注农村的艺术教育。我觉得这九年我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未来还有八年退休,想在未来八年,领孩子们走出国门看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孩子的故事。
勾勒乡村之美点亮童年之梦
稻田屋舍,鸡鸭牛羊,就是乡村孩子的生活底色,在学习美术之前,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孩子们心里也许就是平平无奇,了无新意的。但当他们在王晓野的带领下,去细心观察,用心勾勒,让一花一草跃然画纸。家乡之美、田野之趣,便为孩子们的童年着上了绚丽的色彩。
王晓野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童年的快乐和绘画的技巧,更是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自信表达的心。未来,她还想带着孩子们和他们的创作去到更广阔的世界,用艺术为乡村点亮更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