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车轮成为逐梦的翅膀 致敬每一个不屈的灵魂!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27 08:20   

在残奥会上,自行车项目是仅次于田径、游泳的金牌大户。即将举行的巴黎残奥会,中国残疾人自行车队8名选手将参加公路自行车赛和场地自行车赛两个大项22枚金牌的角逐。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运动员们的备战情况。

一路向前用车轮丈量赛道

残奥会自行车项目分为场地比赛和公路比赛。其中,场地比赛包括个人计时赛、个人追逐赛;公路比赛包括公路个人计时赛和个人大组赛。不同残疾类别的运动员采用特殊调整后的两轮自行车、三轮自行车和手摇自行车进行比赛。

刘强利现为国内男子手摇自行车H5级别最高水平运动员,也是代表中国参加残奥会这个级别的首位男运动员。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残疾人自行车队队员 刘强利:代表国家去参加这个比赛,我也想通过这次比赛取得好成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32岁的李肖辉,虽然先天性双手残疾,但从14岁接触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后就一直在赛场上“破风而行”。在亚洲残疾人场地自行车锦标赛、英国格拉斯哥UCI世锦赛、杭州亚残运会、残疾人场地自行车世锦赛上,李肖辉都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此次是她第一次出战残奥会,将参加自行车项目4个小项的比赛。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残疾人自行车队队员 李肖辉:你骑车的过程当中,你也会享受它。因为自行车改变了我很多东西,因为骑自行车我就会越来越坚定走一条路,这条路已经走了18年。

随着比赛临近,训练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教练组将训练分成了场地短组、场地中长组和公路组三部分,根据每个队员的特点和类型,量身定制了单独的训练计划。

为了使高强度运动达到最佳效果,运动员在公路训练中不能停下来喝水,这就需要教练员与运动员默契配合,以类似“空中加油”的方式一边训练一边补充体能。

除了对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打磨,今年自行车队还针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在车上安装了记录设备,通过监测运动员心率等生理生化指标,测量段落区间数值,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训练部署。同时,通过与首都体育学院科研团队合作,保障运动员以合理的训练强度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让车轮成为逐梦的翅膀

在中国残疾人自行车队中,孙变变是绝对的中坚力量。14岁失去右腿后,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在运动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从2018年全国残运会冠军,到2021年东京残奥会两枚银牌,如今,她又将登上巴黎残奥会的赛场。

赛道上,孙变变正在进行备战巴黎残奥会前的最后训练。手摇自行车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极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需要全程跪着进行,这对身体的耐力、核心力量以及平衡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2004年雅典奥运会,孙变变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自行车项目,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5年,她正式成为一名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然而她的运动员之路并没有一帆风顺,之后的几年中,由于自身运动状态的起伏,孙变变“三进两出”国家队,几经坎坷,但她说很感谢曾经遇到的失败和挫折。

在备战巴黎残奥会的日子里,孙变变每天都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手摇自行车运动对上肢力量要求极高,她需要不断进行力量训练,以保持手臂的耐力和爆发力。

记者注意到,在孙变变手摇自行车的两个后轮上,特别设计有翅膀的图案。当赛车在她的掌控下疾驰,车轮上飞旋的翅膀就会格外醒目。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残疾人自行车队队员 孙变变:车祸让我失去了一条腿,不能奔跑,但是我的车让我长了一双翅膀,让我飞翔。它也是给我的梦想长了一双翅膀,让我走上了亚运会、奥运会的舞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残疾人体育的风采。我觉得体育让我的性格和人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让我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就包括我把假肢露出来。我愿意让大家看到,我也是生活中的强者,不光是赛场上的争金夺银,在生活中,我仍然想让大家看到残疾人也有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状态。

挺起胸膛群山就在脚下

陈健新是中国残疾人自行车队的一名运动员,从小身患脑瘫的他,在2021年东京残奥会公路三轮自行车比赛中一鸣惊人,连夺两枚金牌,被称为“追风骑手”。2024年巴黎残奥会,已近38岁的他将继续驰骋赛场,再次向冠军冲击。

8月中旬,距离2024年巴黎残奥会越来越近,中国残疾人自行车队的公路三轮自行车运动员正在辽宁抚顺进行热适应训练。这里的气温比巴黎稍高,运动员在这种较高温的环境下训练,可以促进身体和心理的适应与强化。

无论是高温还是大雨,陈健新每天都坚持训练,确保良好的竞技状态。1986年出生的他,是今年出征巴黎残奥会自行车项目的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而他所参与的公路三轮自行车项目,是为脑瘫、偏瘫等患有运动功能障碍和平衡问题的选手专门设置的。

陈健新出生在广东江门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由于母亲难产,被诊断为重度脑瘫,语言和运动存在障碍,身体经常出现剧烈晃动,连直线都走不了。之所以起名“健新”,家人就是期盼他身体健康、勇于创新。然而,身体的状况曾让他十分自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为了克服消极心态,陈健新选择参加体育训练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2005年,广东省残联到江门挑选自行车运动员,练了一年跑步的陈健新由于平时训练刻苦,被教练选中。此后他更是拼命训练,为的就是证明自己。在残疾人自行车比赛中,运动员根据残障程度分级,陈健新属于残疾严重的级别,自行车的训练对他来说难度很大。枯燥乏累的训练,加上一度很不理想的成绩,曾让他失去信心,打起了退堂鼓,直到听了妈妈的一番话。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残疾人自行车队队员 陈健新:我妈跟我说,这条路坚持下去才有出路,你如果不去做,回到家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我自己慢慢想了一下,作为运动员,你可以没有能力,但是不可以没有信念。

靠着这份信念,陈健新咬牙坚持。无法灵活控制平衡,就每天俯着身体加倍练习,摔倒了就再爬起来接着练。2018年,第一次出国参加意大利世锦赛的陈健新就拿到了两块银牌,这也成了他体育生涯的转折点。

一路翻山越岭,从全运会到世锦赛,陈健新屡获佳绩。2021年8月,他入选中国队,出征东京残奥会。在公路三轮自行车男子个人计时赛T1级,陈健新以25分00秒32的成绩获得金牌。三天后进行的男子公路三轮自行车大组赛T1级决赛中,陈健新在大雨中再次斩获金牌。

因自行车而改变的,还有陈健新的生活。

2011年,陈健新结识了同为残疾人自行车运动员的杜晓玲,婚后他们生下两个聪明漂亮的女儿。备战比赛,陈健新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训练,为了全力支持丈夫,曾拿过全国赛金牌的杜晓玲主动放弃,选择回家照顾孩子,这对年近38岁依然逐梦赛场的陈健新来说是责任,更是动力。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残疾人自行车队队员 陈健新:有人说你爸爸是个残疾人,我觉得我女儿会回应,我爸爸是残奥会冠军。

2024年9月7日,是陈健新38岁的生日,那一天,也正是他巴黎残奥会比赛的日子,陈健新希望可以用卫冕冠军作为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残疾人自行车队队员 陈健新:从来没有人做到过在公路自行车卫冕冠军,到目前为止没有,如果我做到,我就是历史第一,我希望我可以。虽然我从小就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只要我挺起胸膛,群山就在我脚下。我的信条只有一个,只要我骑得够快,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

骑上自行车去看很好看的风景

王小梅出生于2000年,是出征残奥会的8名中国自行车选手中年龄最小的。表面看,很难想象她是一名因出生时缺氧,导致先天右侧身体神经失调的脑瘫患者。16岁那年,小梅开始自行车项目的训练。由于先天性脑瘫,右边肢体僵硬,刚接触这项运动时,摔跤是家常便饭,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在教练的帮助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克服身体上的缺陷,在东京残奥会、杭州亚残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届巴黎残奥会,小梅将挑战场地和公路共四个小项的比赛。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残疾人自行车队队员 王小梅:从小因为身体的关系,别人看着我,我就感觉我的右边,尤其是右手很丑,有口袋的话,我想把右手放进去,不让别人看见,就是很自卑。2016年进的广东省残疾人自行车队,刚上车就摔骨裂了,歇了一个月,觉得自行车真是太难了,每天都在摔跤,每天都在擦破皮。

巴黎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残疾人自行车队队员 王小梅:我看到奥运会网友留言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奥运会选取最巅峰的身体,残奥会选取人类最不屈的灵魂。自行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管是内在外在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会带你看世界,骑上自行车去看很好看的风景,让你会变得更快乐、更开朗。

巴黎 我们来啦!加油!

(原标题:他们让车轮成为逐梦的翅膀 致敬每一个不屈的灵魂!)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许浒 郎易尘 李承泽 薄一男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