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支教”:是公益还是生意?斩断功利化作秀式“支教”利益链,还孩子们一片净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3 11:16   

凉山州山村。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潮新闻讯 近日,记者分赴凉山州等多地进行深入调查,起底“商业支教研学”背后的产业利益链。调查发现,市面上的各类支教研学产品,收费一般为每人1万多元,贵的近4万,周期为7天左右,主要包含参团者向支教承接地中小学生授课、体验当地生活等内容。这些产品很少会对参团者设专业门槛,目标群体以中小学生为主。支教以“假期免费补课”之名召集当地的学生,在当地学校上课。

打着“公益”的旗号,干的却是蝇营狗苟的事,让好好的支教,沦为了一场场“秀”。原本该是支教“主角”的大凉山孩子们,如今却成了“支教”的背景板,也是靠边站的“配角”。一些参团者,可能是为了申请国际学校加分,愿意花上万甚至更多钱去支教。相关商业教培机构,更是无利不起早,只管赚钱,也不在意“支教”的质量。他们倒是各得其所了,可曾在意过大凉山孩子的感受?

当地孩子所遭遇的,还不只是“身份”和“角色”的转变,“形式大于内容”的支教,还可能给他们带来其他诸多负面影响。一个细节在于,身处“支教秀场”的这些参团者,竟以“中小学生”为主。这些人本身就是孩子、学生,自己都不一定学明白,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怎么可能教好别人呢?讲错了、教坏了怎么办?根据调查,在一次支教中,“小老师们”每天给当地孩子连上英语课,课程内容就是26个英文字母及一些简单的单词、日常用句。这些还用他们教吗?

可见,像走马灯似的“支教秀场”,将“形式主义”诠释得很到位,对当地孩子也极度不负责任。而背后驱动这一切的,则是充满铜臭味儿的功利主义。

光靠一些中小学生的功利化支教需求,以及几个商业教培机构,还不足以将这门“支教生意”真正落地。从调查来看,一些基金会组织也参与其中,在商业研学机构与承接地之间,扮演“牵线搭桥”角色,当地一些乡村学校、村委会无论知情与否,参与其中都是事实,还形成“校友委托、熟人引荐、公益组织介入”特定模式。公益马甲下,各方相互配合,行动环环相扣,一张看似扑朔实则相对清晰的利益网浮现出来。这样模式和利益网,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问题不易被察觉,也就有了一路绿灯的“支教生意”。

针对相关乱象和问题,现在凉山州正在开展深入排摸、紧急叫停、半年“专项整治”;相关商业研学机构下架支教研学产品;国内多地叫停相关研学项目。可在调查中,一位“支教研学”项目的相关人员表示:“最近很敏感,涉及到乡村项目的暂时停掉了,后续有可能在寒假期间会重新开启。”言外之意是,等着风头过去,再卷土重来?这值得我们警惕。

如何避免功利化支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真正斩断功利化作秀式“支教”利益链,让支教回归公益本质,回归教育初心,还孩子们一片净土,是摆在相关地方和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除了“地毯式”排查、常态化监管整治外,“良币驱逐劣币”的方法,或可一试。

来源:潮新闻  作者: 评论员 王彬  编辑:张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