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支教”竟包含四天观光!是生意还是公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3 08:17   

央视新闻讯  支教是志愿服务的一种形式,正规的支教流程需要申请者经过申请、材料审核、面试、培训等多个流程。

而眼下,网络上出现大量广告声称,付上一定的费用,到乡村待几天,与孩子们举办几次活动,就可以拿到所谓的“支教公益证书”,把“支教”做成了生意。

七天“支教”团安排四天观光

支教活动变成旅行团

小周大学毕业后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去支教,不久前她上网搜寻,发现网络平台上有不少支教招募信息,她选择了其中一个互动量较多的帖子进行了咨询。

填写了对方提供的相关问卷后,小周收到了信息审核通过的回复。起初,得知审核通过的小周还有点兴奋,可接下来的沟通让她对这个支教项目产生了怀疑。

记者在小周提供的项目行程中看到,一共七天的行程,前四天都是旅游体验,最后两三天标注了上午支教、下午备课。而这个以支教为名的项目收费3590元,招募机构特别注明:“参加项目可获得具有含金量的志愿服务证书,可用于申请国外高校的入学机会。”

小周翻看该项目所在的公众号文章后发现,里面提到的学员都是高中毕业生或大学生,他们来参加此项目的原因是想让自己的履历更丰富一些,便于申请国外的学校。“我当时觉得这个行为变味了,因为它不再是纯粹的公益。公益和利益划等号,孩子和生意绑在一起。”

小周向该机构联系人表达如此“支教”变了味时,却被对方微信拉黑。

记者根据小周提供的线索调查发现,目前以“支教”为名的研学、夏令营广告大量出现在网络平台。

记者在某网络平台上搜索“志愿服务 支教”的关键字,出现了大量推荐内容。一个名为“大凉山山区夏令营”的账户,在今年5月到6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共发布了32篇“笔记”,“笔记”封面大都是衣衫褴褛的儿童。

在其最近一篇“笔记”中,第一项内容便是介绍夏令营中的孩子们可以作为“支教小老师”“公益小使者”,亲身参与志愿服务。而当记者咨询该项目是否为公益项目时,账号联系人回复称:“支教活动共15天,收费7680元,并非公益性质。”

记者询问在暑期学生放假期间,如何对学生进行支教,这位联系人表示,会组织学生参与。“整个活动就是体验山区生活,比如干活、背柴砍柴等。当地以前比较贫困,小孩的求学路比较远,也会跟着当地小孩一起走走村子的路。”

原本是收报名费,组团出游体验生活的行为,却用“支教”“公益”这类字眼进行包装。在该机构今年发布的多篇夏令营介绍中,记者发现其大量使用衣衫褴褛的未成年人影像。当记者询问照片是否为当下的情况,对方表示照片为几年前拍摄。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机构明知照片与现在不符,但仍使用“卖惨式”的照片去宣传,实际上就是拿虚假信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编辑:张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