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来丨《玫瑰的故事》,是亦舒作品最好的改编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1 17:46   

潮新闻讯 “从此,世界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这些天,这句话成了网络平台上众多博主的热门文案,他们纷纷点赞,表示听完后让人心潮澎湃。这句话,出自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来自于剧中女主黄亦玫坚定自我的回应。

这部根据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已创下腾讯视频都市剧热度最高纪录,引发全网热议。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海报,图源 豆瓣电影

近几年,亦舒小说迎来影视改编热,有《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承欢记》,以及正在播出的《玫瑰的故事》等等。似乎每一部剧集都能获得较高的关注,但与高收视相对应的,是两极化的口碑。

有人认为,这些剧集都以女性角色为中心视点,她们清醒、克制,是当下最受网友推崇的人物特质;也有人表示,剧中只有一个个徒有金句的悬浮大女主。

而从目前的评价来看,《玫瑰的故事》可能是亦舒IP改编最好的一次。首次出版于1981年的《玫瑰的故事》,为何在2024年再次抓住观众的心?亦舒作品改编,找对“路”了吗?

01

当全明星阵容遇到亦舒原著,《玫瑰的故事》播出前便自带“爆剧体质”,毫无疑问成为2024年度最受观众期待的剧集之一。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人物海报,图源 豆瓣电影

在剧情演绎上,该剧以主人公黄亦玫跨越20余年的成长故事与情感心路为主线,围绕其事业、爱情、家庭展开,以点带面展现出现代女性在追求人格独立与美满爱情的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抉择,是一部讲述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情感关系中淬炼成长、探寻自我价值的作品。

剧中,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生于书香世家、父母是清华大学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央美院、考研只是舒适圈……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生配置不够接地气,并非普通人所能企及。但在某种程度上,明艳夺目、才华横溢的黄亦玫自带偶像光环,正是亦舒女郎的集大成者。

与《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承欢记》中着力呈现烟火气不同,《玫瑰的故事》从女主选角开始,就与普通女孩拉开距离。而坦荡展示自身偶像气质的黄亦玫,反而获得了观众更纯粹的欣赏。有观众评价:“不接地气,让《玫瑰的故事》成了最好的亦舒改编。”

的确,与琼瑶笔下爱情至上的女性相比,亦舒女郎们一直以来都因“姿态好看”而独树一帜。她们拥有“反恋爱脑”的魅力,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优雅时髦又现实世故,聪明干练又精致利己,不囿于情感的泥淖,把自爱和独立看作是安身之道。

近年来,“她题材”影视剧逐渐大爆。这些荧幕中女性角色的变迁,其实是照见了时代变迁和都市人群内心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人开始向往清醒独立的大女主。

在《玫瑰的故事》中,这样的女性特质处处可见。黄亦玫、苏更生、姜雪琼、白晓荷等一众形象,都展现了不同女性的自我探索与觉醒。

02

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是近年首部改编的亦舒剧,此后,《流金岁月》《喜宝》《承欢记》让亦舒的作品频频呈现于荧幕前。

但亦舒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似乎总不能让观众满意,或偏离小说的精神内核,或与当下的时代背景脱节。《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豆瓣评分6.4,《承欢记》豆瓣评分6.2,刚刚及格。

几部影视化的亦舒作品,图源 豆瓣电影

有人说,亦舒是最适合当下国产剧改编的作家。她的作品产量高达三百多部,且内容大多金句含量高、易传播,刚好适配如今女性题材井喷、热搜定制的国剧市场。

也有人说,亦舒是最不适合当下国产剧改编的作家。外界对她作品最多的一句评语就是“重人物轻情节”,影视化改编若遵循原著,就像是一本流水账,若不遵循原著,又缺乏在保留内核基础上丰满故事血肉的能力。

从《玫瑰的故事》已播剧情看,编剧显然吸收了过往经验教训,对时代背景和人物设定进行改编,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比如将时代背景从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移植到2001年刚刚申奥成功的北京;将黄亦玫的人物设定从香港富家千金,变成了北京知识分子家庭的小女儿。这样更贴近观众的改编,让原著中美得不可方物的黄玫瑰,落地成为真实立体的黄亦玫。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制作模式。

细数近年来热播的改编剧,涌现了《我的阿勒泰》《繁花》《庆余年》等成功案例。怎样才算是一部好的改编剧?

有业内人士指出,改编源于文学也要合于影视,充分发挥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补性。影视有自己的语言逻辑,改编作品本身可以和文学风格不同,编剧需要把握文学作品的核心,不按照固化思维去改编。

此外,原著的写作时间和剧情背景无论架设在哪个时代,改编剧要做的是与当下观众产生共鸣,打造符合现代审美的“真实”作品。

当下,因改编出彩而带来原著翻红的优质改编剧仍属少数,大量改编剧因为剧情“魔改”、人设“悬浮”等问题导致观众中途弃剧。如何让原著粉不失望,让观众感到新鲜,前方路还很长。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沈听雨 实习生 牟书瑶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