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听到一曲《海阔天空》 休克的他紧紧握住爸爸的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9 07:57   

在人们的印象中,ICU总是与抢救、病危相关联,有很多的生离死别。但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ICU里,却时不时出现了温馨、感人的场景,病房里充满着轻柔的歌声,陪伴着小朋友的治疗过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每周一,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志愿者团队“小福佑”电台都会来到这里,仔细地换上隔离服后,为病房里的孩子们带来一场小型音乐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护士长 谢王芳:小朋友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惊喜,就觉得在这里怎么还可以听到音乐。告诉他每周一都有的,然后我们会提前礼拜天的时候问他就喜欢什么样的音乐,然后他就很期待。

《友谊地久天长》《勇气大爆发》《龙卷风》……流行歌曲、经典儿歌,只要小朋友想听,这些唱歌的哥哥姐姐们都能满足。在ICU里演唱,这个想法来源于团队成员的亲身经历。

浙江传媒学院“小福佑”电台指导老师 李木子:因为我们项目组的有一些同学,还包括我自己曾经是ICU的家属,所以知道ICU这个场所的一个特殊性,不能像普通的病房一样,家属一直陪在患者身边,然后也知道这段时间可能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会有一些困难。刚好我们又是学传媒的,然后我们的同学能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希望通过声音这样子的一个载体,通过声音穿过隔离门,然后在家属不能陪伴的这些时间,能够用我们的声音去陪伴或者是疗愈ICU里面的患者和患儿。

虽然担心音乐会会给医院和家属带来负担,但是同学们还是为自己争取了一番。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联系到了ICU主任叶盛医生,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在经历了快一年的沟通和磨合,在遵守ICU的防护规定下,音乐会终于落地生根。

一起歌唱,一起互动……音乐轻柔地抚慰着患儿和家属的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护士长 谢王芳:四床的情况,感触还是比较深的。四床是个大孩子,18岁了,休克,后面人情况不好了,在上呼吸机。爸爸妈妈知道他喜欢听《海阔天空》,给他点了以后,他爸爸握着他的手的时候,刚好学生在弹奏。这个时候,他就把他爸爸的手握得很紧很紧,这个时候我们也发现他其实心率有点上来。他其实是蛮激动的,后来他爸爸也感受到了,他说他这首真的是他喜欢听的。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对于在ICU的家属来说,孩子们一丁点的回应都弥足珍贵。

音乐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吹响代表“希望”的号角。它在给患者和家属提供力量的同时,也给这些前来表演的学生们带来无尽的感动。

每周一,这群会唱歌的哥哥姐姐们都会来到儿童医院的ICU里,为小朋友们唱歌。

记者:把自己唱哭了?

浙江传媒学院“小福佑”电台成员 张楚翘:我一抬头看到周围环境的我就受不了,声音哽咽了,但是不能显示出来,肯定只能做好我们的工作。看到他们也在和我们一起唱,然后有小孩在录视频,然后也特别开心,我们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开心,那就是最好的。

浙江传媒学院“小福佑”电台成员 李锶睿:音乐就是力量,我有看到小朋友真的听到的时候有在专心听。然后听到他们跟我们说感谢的话,是真的会觉得很开心,很骄傲很自豪。

陌生的人们因为音乐相遇,成为共同对抗病魔的伙伴。指导老师李木子说,他们坚持要到病房里唱歌,是因为在现场,歌手的眼神和手势都会和音乐一起去拥抱小朋友,能让他们感受到更纯粹的关心和爱。

航航是同学们认识最久的小朋友,从第一次来ICU演唱,航航就一直是他们忠实的小观众。听说他要出院,同学们特意为他唱了他最喜欢的歌手周杰伦的歌。

浙江传媒学院“小福佑”电台成员姚佳雯:第二首歌是来自周杰伦的《等你下课》,希望航航出院后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一起出去玩。我们“等你下课”!

浙江传媒学院“小福佑”电台成员黄正光:我觉得其实真的还是需要面对面,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实打实的一个人的存在,真心换真心。

除了走进ICU病房为孩子们唱歌,同学们还邀请了小朋友的家属录制“家属语音信箱”,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在病房里时时陪伴孩子,一起相互鼓劲,一起对抗病魔。

卓卓妈妈:卓卓你好,我是妈妈,妈妈在门口等着你哦,所以你要加油。然后你出来了就带你去看美人鱼,吃汉堡,薯条,还有带你去看猴子。

卓卓爸爸:你看爸爸头发剪得跟你一样,你看。

卓卓妈妈:妈妈不跟爸爸一样,妈妈剪头发就变丑。加油。妈妈眼睛进沙子了,加油,妈妈在外面等着你,妈妈在医院门口等你,有什么你就给妈妈开视频,好不好?加油。

得到妈妈承诺的卓卓,目前已经顺利转出了ICU,期待着能够和家人一起看更大的世界。

“音”为有你 治愈人心

同学们说,在带给别人温暖的时候,他们自己也是幸福的。但是他们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他们还想做更多的事,付出更多的努力。同学们希望,真心换来的不只是一瞬间的感动,而是这些小朋友们走出ICU,面对人生挫折时能够汲取的力量源泉。

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望,前不久儿童节的时候,他们想让更多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感受音乐的力量。

儿童节当天,音乐会从ICU搬到了医院的小广场上。来往的人群驻足聆听,前来看病的小朋友快乐地和玩偶拥抱,写下送给ICU里小患者的祝福,分享单纯的快乐和友善。

记者问李木子,活动结束了,怎么还在放音乐?

浙江传媒学院“小福佑”电台指导老师 李木子:就是感觉小朋友们都没有散去,然后就是也还蛮舍不得结束。

浙江传媒学院“小福佑”电台指导老师 李木子:我其实一年前有想过这个画面,但是当时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我是想象一下八字还没有一撇,就是我们在医院的场景上面路演,然后觉得小朋友们今天反馈也都还蛮好的,有一些是挂着吊瓶在那边跟我们互动,所以还蛮开心的。我觉得医院也可以是一个没有那么痛苦的地方,可以有很多的温暖和感动。不想让音乐停下来。

音乐永远也不会停,正如祝福卡片上写的那样,我们的“每次心跳和呼吸都在为宇宙华丽的乐章打节拍”。只要相信,音乐就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音乐会、语音信箱,同学们做的这些并不只是一个公益项目。医学上,这样通过音乐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撑以及辅助康复治疗的方式叫做音乐疗愈,也是医护人员正在研究的课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综合ICU主任 叶盛:有几例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综合ICU医生 沙曦雪:总的来说有十几个,但是满5天的少,6个左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综合ICU主任 叶盛:伦理一定要过关,然后再做科研就踏踏实实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护士长 谢王芳:做一下它的对比,包括它家庭的生活质量,就是我们这样一种对他的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照顾者的负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综合ICU主任 叶盛:这样的话,用科学来说话,我们感觉情绪上有提供价值的,但是数据上怎样,我们也想看一看。

2021年起,浙大儿院就开始音乐疗愈的探索。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服务近8000名患儿,特别是对ICU重症患儿、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等特殊患儿提供了具有病种特色的音乐小组活动和专业化评估。医护人员们也希望用音乐精准辅助临床治疗,促进儿童康复,缓解更多小患者们的心理焦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舒强:现在新的医学模式,要考虑到社会,还要考虑到他心理的状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系统地去进行疾病治疗。所以我们医院的人文建设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医生不单单是给他临床上去解决疾病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可能通过一些心理的,特别是刚才提到的通过音乐的一些个辅助,可能对我们治疗会有很大的一个帮助作用。

主播点评:用生活给生命打气 科学地用艺术疗愈

有ICU经历或者当过ICU患者家属的成人知道,住ICU对人精神上的最大考验是:没有生活。一天的时间基本会被治疗所占据,从前的那些热爱被全部挡在了病房之外。所以,当“小福佑”电台把孩子们喜欢的歌带到他们面前,把家属的形象和声音带到他们面前时,生活就又回来了,那些最爱的深爱的亲爱的又都回来了。孩子们的哪怕一丁点回应当中,都饱含着对这种回归的喜悦,而这喜悦又迅速转化为对抗病魔的顽强动力。

歌声暖人心,这是艺术。让艺术成为ICU的日常,就得科学。志愿者与儿童医院的合作中,在遵守ICU防护规定下实现演唱、用数据对音乐的情绪价值作量化分析,都是科学上很有价值的探索。音乐疗愈不能代替医学治疗,但它可以成为后者的强力助手,如果再能从现有的实践中总结出标准化、系统化的方案,那就不只是儿童患者的“小福佑”,更是所有患者的大福泽。衷心期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