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包子铺的店面招牌何时能办下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2 19:16   

央视网综合报道 “我们正常做生意,为什么不让挂招牌呢?”今年5月8日,在反复尝试递交店招设计方案均未能通过审批后,徐汇区广元路上一家商铺的店主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求助, 称店铺已营业1个多月了,仍然是无店招的状态,这给他们正常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临街店铺是城市商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烟火气的体现。但投诉信息显示,随着申城开展城市更新街区美化,一些商家无法正常悬挂店招,经营备受影响。怎么回事?

01 申请了近10次,究竟卡在了哪儿?

“现在一天只能卖出100来个包子,400元的营业额。而仅房租摊下来一天就要近700元了,这怎么办?”5月11日,看到记者来访,广元路172号一家包子铺的店主赵先生不住地诉苦。

而他认为,自己店生意不佳,和没有店招有着直接的关系。“包子生意要赶早,早上一早开门,门头都是黑的,没招牌更不知道这里在卖什么,生意怎么做?”

怎么没有店招?赵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今年春节前租下这家门面的。3月初,店铺开始装修,他即关照店长同步办理悬挂店招的手续。由于广元路地处历史风貌区,户外招牌的设置实行许可管理,赵先生必须通过天平街道的微信公众号“治理云”模块,在“限额工程备案”中向街道相关部门提交店招设计方案,通过审批后方能施工设置。

店长薛冬冬打开手机:后台显示,从今年3月7日起,他已经先后11次提交审批申请,除去重复的提交,也有近10次,仅店招效果图就制作了7个版本。他回忆,每次提交申请后,总是被以各种理由打回,“一会说字体高35厘米太大了需要缩小,一会说字体颜色太亮了,一会又说不允许用反光材质,一会又说字体外发光不允许,只能反复调整后重新提交。”记录显示,最后一个版本是薛冬冬4月13日提交的,“这次终于字体审核通过了,我们都以为应该没问题了。岂料,4月29日又打电话来,说按照规范文件,我们的门头不能凸起,需要将凸出部分拆掉。”

“可是我租过来就是这样”,赵先生解释,门头能不能拆先不说,他在装修时已将店里的蒸汽排放出口藏在了凸起的门头里,一旦门头凸起部分拆除,意味着部分装修要重新调整。“当初装修时不提出来,如今都营业一个多月了,再来让我砸自家门头招牌吗?这多不吉利?”对于街道提出的调整要求,赵先生很不理解,也无法接受。

赵先生投诉后,5月11日下午,天平街道的两名工作人员带了几名装修师傅来到赵先生店里,称要现场确认凸起的门头能否拆除。拆除门头上预留的检修孔后,记者看到里面露出的是房屋原本的挑空水泥屋檐,并不是常见的中空钢结构。装修工人敲击后,确认屋檐与屋顶梁体连接,拆除是有困难的,两名工作人员这才表示“知道了”。

两名街道工作人员解释,由于地处风貌保护区,店招在外观上要求较高。除了街道层面要审核方案外,还要提交给“社区规划师”进行审核,这导致了反复的调整,如拆除门头就是“社区规划师”的要求。加上社区规划师是外聘的,街道是攒齐了一批材料一起交过去审核,这也导致时效上有些拖延。不过,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这次会将门头无法拆除这一情况及时反馈给社区规划师,但赵先生仍然需要再次提交审核材料。

02 城市治理不能给商家经营增添困扰

上海市从去年5月1日起实施了《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对于店招的大小、设立方式均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为了遵循上述《规范》,不仅仅在对于城市街区面貌要求较高的风貌保护区,随着申城大面积开展城市更新,不少街区出于美化、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或由属地政府统一来设计安装风格一致的店招,或对在店铺经营者调整后新设置店招时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备案审批程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矛盾。

本市从去年5月1日起实施了《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对于店招的大小、设立方式均有明确的规定。

投诉信息显示,在街区实施美化工程统一设置店招时,旧的早早被拆了,新的却迟迟不能安装到位,饱受经营者们诟病。

浦东新区博兴路上的一家店铺店主投诉称,街道当时拆除旧店招时承诺1到2周即可将新店招安装到位,岂料一等就是2个月;

虹口区广灵四路上的一家店铺店主更称,旧店招去年12月1日被拆除,新店招直至4月底仍没有安装完成。期间店主多方询问,无人告知他安装店招的准确时间节点……

03 行政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

店招是一家铺子的门面,没有店招就会影响生意。将心比心,老板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房租、人工、“水电煤”等固定支出,店招晚一天被通过,就是一天真金白银的损失。在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当下,开业一个月、历经将近10次申请修改,仍然没有办下一个店招,的确让公众感到惊讶!

但是,事情也有其特殊性,因为包子铺所在区域属于历史风貌区,对于店招有特殊的管理规定。目前,上海对店招按“常规许可+告知承诺”模式实施分类管理:对设置户外招牌涉及文物、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因招牌结构、体量、位置等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采用许可制;而对其他类的,可以实行告知承诺制,即不用审批。

一边是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一边是人间烟火和小店铺的生计,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应该是无解的。2022年上海市修订通过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一大亮点是针对户外招牌的设置优化,而不是要追求千篇一律的“统一”。去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对于店招的大小、设立方式均有明确的规定。

那么,包子铺的店招审批到底卡在哪里了呢?

第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目前“便捷”的线上审批遭遇“复杂”的经营环境。要用好互联网,但行政工作别完全依赖互联网,希望审批人员能走出办公室,尽量到一线看看。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历史风貌区的店招审批主要是线上操作,由行政相对人按要求上传设计图、效果图。网络审批“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但是不能忽视互联网审批带来的信息元素单一、审批易机械化等负面影响。几张几百K的照片、设计图能不能标示清楚老建筑的复杂环境?店招背后是钢结构还是木结构?能不能拆?拆了会不会影响到周边的经营者?广告牌背后有没有排烟管等设备?

就拿这家包子铺来说,一度审核时要求拆掉突出的门头,但是这个门头在店铺承租之前就是这样的,而且装修时已将店里的蒸汽管安在里面了,其结构也不是常见的中空钢结构,拆除很困难。街道工作人员到现场看过之后,也表示认同。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琐碎,但是关涉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审批不能搞“网来网去”,仅凭着一张照片、一个设计图来判定店招的生死。

第二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街道、职能部门和作为外聘专家的“社区规划师”的权力、责任划分不明确。

一些历史风貌区外聘了资深的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作为“社区规划师”。但是应该明确的是,履行审批职责的是职能部门,“社区规划师”是提供专门建议的。作为职能部门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面貌街区,要带着耳朵倾听专家的意见,也要用肩膀扛起责任来。

近10次批不下来的店招,也是因为街道和“社区规划师”之间权责划分不清,街道把能不能通过审批的责任交给了专家。而“社区规划师”本来只需要提供专业意见,并不能行使审批权。双方之间的流程走得也不够通畅,结果就是经营者饱受折腾。

历史风貌区需要保护,历史风貌区里的人间烟火气、营商环境也需要保护。包子铺营业一个多月了,申请了近10次的店招却批不下来,这不正常,需要反思、需要改进。

希望审批者能走出办公室,走出网上审图的“舒适区”,到复杂的一线去看一看,设身处地为经营者想办法、出主意,而不只是说一句“不通过”。行政审批内容上网是为了提高效率,审批人员下网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

来源:央视网  作者: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