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艺术!这位“绣郎”让广绣走出画框,穿到了身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18 08:02   

无惧偏见 一针一线绣出梦想之花

在王新元看来,有买卖才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传承,如何让广绣这项技艺既焕发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又能创造经济效益,是他现在思考的重点。为此,他艰难维持着自己70多人的团队。

虽然工资压力有时让自己有些喘不过气,但王新元不愿放弃,他想把广绣之美带给更多的人,就像自己年少时被那一针一线吸引一样。其实,作为一个喜欢刺绣的男生,王新元曾遭受了很多质疑和嘲讽,正是这份对热爱的坚持,让他走到了今天。

为了把一根桑蚕丝劈成作品所需的粗细,王新元的指甲必须保持尖锐和光滑。因此,他经常要去美甲店进行特殊护理,这总会引起身边人的误会。

王新元出生在江西乡村的一个裁缝世家,从小便和针线结下了不解之缘,13岁时,王新元喜欢上了刺绣,然而,这个爱好,却让他常常遭受异样的眼光。

面对偏见,王新元并不服气,为了证明拿绣花针的手也能扛起保家卫国的枪,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参军入伍。

退役后,王新元来到广州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广绣,那个埋藏心底的刺绣梦再次被唤醒。他向粤绣名家梁国兴和吴玉珍夫妇表达了自己对刺绣的喜爱。梁国兴邀请他来系统学习。然而,面对这难得的拜师机会,王新元却犹豫了。

王新元:小的时候绣花,同学之间就一个异样的眼光,所以,心里总是摆脱不了那种阴影,但是自己很喜欢,其实我很想拜师,但是我又害怕我再拿起针的时候,我又怕有同样的眼光,所以我就一直在犹豫、在徘徊。所以到两三个月过后,我才鼓起勇气去到梁师傅那个地方。第一天去的时候我也很惊讶,因为我推开门的时候去到家里全是女的,我那时候刚好年轻,她们都差不多50来岁,心里怦怦跳个不停,心跳跳得很快,像要跳出来一样,就恨不得想扭头就走。

随后三年的时间里,王新元瞒着身边所有人,每周三次往返佛山、广州两地学习广绣。

王新元:我的两位师傅对我都是赞许有加,按照他们的话来讲,我是非常有天赋的那个人,就是我对颜色非常敏感,比如说一片木棉花,人家一般可能绣三到四五个颜色,我会绣十几个色上去,过渡很自然。

慢慢地,掌握了广绣基本技法的王新元不再满足于传统花鸟题材的创作。他将自己喜爱的历史文物融到广绣之中,对传统广绣进行了颠覆性创新。

王新元:反反复复3个月,就经常跑博物馆,去看青铜器,青铜器的锈迹斑斑、这种沧桑感,怎么绣出来呢?就通过这个颜色,像我们是一层两层三层甚至四层,不断地这样层层叠加,在叠加的过程中,蚕丝不断地要劈粗细,这是亮度,这是暗度,这是光影。这个提手,这里是光的,这是暗的,我们要把这个颜色加重,这个的颜色我配的是1176种。

王新元完成一幅绣品,常常要耗时数月甚至一两年,每天保持十几个小时的投入,对每一个细节反复雕琢。

这样高强度的投入创作,让王新元的作品日渐精进,也让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思量过后,他辞掉原来的工作,开了一家绣品店,希望能用手艺养家糊口。即使到了这时,王新元依然对自己“绣郎”的身份感到不自信,直到开张三个月后,第一次卖出绣品,那位顾客的肯定,让王新元的刺绣人生迎来了真正的转折。

王新元:看了我作品一圈,他就问这是谁绣的,其实我很想讲不是我自己绣的,我很想讲别人绣的。但是就不由自主地又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实情,我说这是我绣的,但是说我绣的时候他是完全不相信的,就是瞪大那个眼珠子来看我。我就说要不你明天来一下,我亲自绣给你看。他看我绣十来分钟就很惊讶,哎哟,这个小伙子你还真的会绣。他没有那种原来的那种异样的眼光,而他来的是那种很尊敬很佩服的那种眼光,当天就一口气买了3幅。所以我很有成就感,一下子给我了更多的自信,让我就真正地可以正视自己,其实我可以的,我可以走出来,人生最高光是那个时候。

从那之后,王新元再也不遮掩自己“绣郎”的身份,他开始广收学徒,把传承发展这一古老技艺视为己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总台记者 徐丽瑛 秦芊茗 孔英璘 周驰森 马荣达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