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问诊被指花“冤枉钱” ,在线问诊乱象调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7-04 07:29   

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王鑫月律师表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所规范的对象是医疗机构及在医疗机构注册的医生。但是,平台不一定是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可以和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因此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监管仍是灰色地带。

2018年,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曾就“是否允许疾病进行在线咨询、如何界定是咨询还是问诊,如何界定初诊还是复诊”问题答记者问。

焦雅辉表示,在线疾病咨询和在线疾病诊疗,这两个之间确实有一些交叉,疾病在线的咨询不属于互联网诊疗的范围。互联网诊疗是医生对疾病下诊断的结论,并且要提出治疗方案,按照文件来进行管理。只是提供一些疾病咨询,比如说你这个要少吃盐,或者要注意多运动,提一些这样的建议,没有明确诊断和治疗,这些是属于咨询。如果明确诊断某种疾病,然后告诉患者要吃什么药,或者要到医院做某种治疗,就属于诊疗的范畴,要按照互联网诊疗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邓勇分析称,“问诊”和“医疗咨询”对应不同法律关系,前者对应医疗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后者仅为咨询服务。对于平台方常常试图通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等声明避免法律责任的情况,应当对所谓的“医疗咨询服务”进行实质性判断,即是否以医务人员的名义进行了病情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并不是换个名头,即可违反互联网首诊制度。

平台医生“敷衍”消费者?

“好大夫在线”官网显示,截至2022年7月,好大夫在线收录了国内10000余家正规医院的89万名医生信息。其中,26万名医生在平台上实名注册,直接向患者提供线上医疗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在“好大夫在线”挂一个专家号进行问诊,价格不一。例如,某医院皮肤科一名主任医师的电话问诊收费是499元/8分钟,图文问诊399元/天。该医院另一名主任医师电话问诊收费则是298元/15分钟,图文问诊298元/2天。

“对我们来说,看病花了不少钱,每一分钱都很重要。让人气愤的是,钱花出去了,购买的服务没什么价值。”王悦说。

互联网医疗平台工作人员苏雅认为,“用户体验差”作为投诉的重灾区,这与线上线下的沟通方式有关。受限于线上沟通的方式,医生不可能用长篇文字去解释,只能挑重点来说。在线下,医生和患者面对面沟通,一分钟就能输出的信息和内容很多,所以这个体验感本身不一样。

北京某医院实习医生范哲称,在互联网远程问诊咨询服务中,医生掌握的资料并不多,出于职业要求,不能随意给出结果或意见,以防造成误诊。在患者看来,自己付出金钱希望能买到有价值的回复,这种带有“消费”性的咨询,就让人觉得医生回复“敷衍”。

邓勇表示,医生工作繁忙,大多数医生是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在线诊疗,而时间安排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该类问题的难点在于协调医生的线上线下诊疗时间。

记者注意到,为了解决该问题,互联网医疗问诊平台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推行医生团队模式、嵌入预问诊、AI辅诊等工具,帮助医生更加高效地获取患者资料。

“从医师端来看,互联网平台可以为医生开发‘空闲/忙碌’开关,即时了解医生的忙碌状态,安排能及时回复的医生。同时,医生要加强时间管理,量力坐诊。医生和平台签约时,应注意最低坐诊时间、最少问诊次数等条款,谨慎签约。”邓勇说。

亟需平台、患者和监管方面形成合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同比增长21.7%,成为去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兼CEO王航曾表示,在这个行业,患者的终极投诉是“医生回复慢、回复太简单”。对此,他表示只有改变服务供给侧结构,通过搭建团队工作模式、建立预问诊机制、培养更多医生助理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据媒体报道,“先药后方、AI开处方药、隐私泄露、虚假宣传、收费缺乏标准等问题这些年来也屡见不鲜。

在苏雅看来,目前,线上问诊的一些乱象不断出现,说明对互联网健康问诊平台的监管仍不完善,需要平台、患者和监管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就互联网诊疗服务中涉及到的基本事项起到了规范作用。

邓勇表示,加强监管,平台要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查机制,包括平台本身资质与医务人员资质。比如,对平台中存在的冒名、未取得互联网诊疗资质的医师或不具备医师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审查清理,定时开展医师资格审查活动,对被投诉的医师资格、身份、能力进行重点审查。平台及时办理、维持、更新相关资质,避免出现不存在“互联网诊疗”服务方式的现象。

他还表示,平台自查、行业协会引导和部门监管要相互结合,规范线上问诊行为。比如互联网医疗平台要设置严格的就诊程序,对患者注册、登录、病例资料上传、根据病情寻医、问诊、取药等过程设置严格的审查程序。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可以设置专门部门对诊疗异常现象进行监听,以督促医师规范诊疗。

邓勇称,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医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将线上监管与线下巡查相结合,对其进行全方位监管。行业协会也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建立相关技术规范,对未达到技术要求的互联网平台提供技术培训与支持,保证平台建立与运营达到规定的要求。

(文中王悦、林鹏、苏雅、范哲均为化名)

来源:央广网  作者: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