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填补中间地带
除了搭子式社交,年轻人的社交花头还有很多。
比如,不同话题找不同的人聊天,有专门聊美妆护肤的,专门聊人生思考的,还有专门聊八卦的。毕竟,要找到一个各方面都聊得来且愿意聊的朋友真的挺难的。
再比如社交网络上的“分裂人格”:微信朋友圈里的社交大号,安静打卡,热爱生活,情绪稳定;微博上的社交小号,时而放飞,时而激动,时而emo。
还有“社交自觉症”:在人际交往中不占别人便宜,不给人添麻烦,也希望别人不要占自己便宜,不要给自己添麻烦。最典型的就是,别人请你吃饭,你会找机会请他喝咖啡或看电影。
这些不同的社交状态背后,有着同样的内涵,那就是年轻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和上一辈注重人情世故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社交逐渐被当代年轻人视为一种压力。最近一项针对2001名18至35岁青年的调查显示,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
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年轻人疲于应对工作、婚姻、养娃等“打怪升级”套路。害怕,尴尬,累,忙,无效,浪费时间,构成了他们对社交最集中的抱怨。很多人的理想周末,不是爬山游泳逛街蹦迪,而是和自己亲爱的大床一起度过。
反观搭子式社交,聚时彼此陪伴,散时保持独立自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间地带。
不过,当“实用性”友谊逐渐成为潮流,我们还会渴望真正的友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