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中毒!这种海鲜近期别吃!专家提醒:夏季到来还要警惕这种弧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03 10:46   

新民晚报讯 这个小长假,你是否选择来到海边轻松一下,又是否点上海鲜大快朵颐呢?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发布预警:近期检测结果显示,海虹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超出安全限量标准2倍以上,如果食用极易引起中毒,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

海虹,又叫贻贝,是北方常见的食用性贝类,浙江与上海地区将其煮熟后的干制品称为淡菜。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舜胜告诉记者,食用海虹引起的中毒,主要是因为海虹极易摄食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导致体内蓄积毒素,形成贝类毒素。他还提醒,夏季到来,也要小心创伤弧菌。

夏初海虹易染毒

春夏、初秋季节,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赤潮更多一些,而赤潮微藻带有强烈毒性。因此贝类、鱼类接触、摄食赤潮生物、感染毒素后,会造成大量死亡。“相比于鱼类,贝类耐毒性更强,部分染毒后仍然存活,容易被忽视。鱼类遇到水质差的环境会游动避开,贝类一般为定着性生物,无法及时移动避开污染水体,更易染上毒素。”陈舜胜表示。

海虹是典型的滤食性双壳贝类,会通过鳃的过滤摄取水中颗粒物和污染物,其中能够被识别的杂质以假粪的形式被排出,而其他的粒子则会被送往消化系统中。需要指出的是,海虹大多生活在潮间带至低潮线附近——这正是赤潮的多发区域。

染毒的贝类被人误食用后,贝类毒素会在人体内迅速释放而导致人中毒。“赤潮毒素的种类繁多,食用贝类引起的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健忘性贝毒中毒都可归因于赤潮毒素。”陈舜胜介绍。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其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心、四肢肌肉麻痹、皮疹、发烧、甚至呼吸停止。

挑选贝类有讲究

陈舜胜表示,由于无法通过颜色、气味等外观判断贝类是否有毒素,且烹饪也不能完全破坏贝类毒素,因此食用贝类一定要注意。他建议:赤潮多发期间,市民少食海虹等贝类。消费者可选择采自海区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食用贝类,有关部门也应加强检测、监控与监管。

“海虹为海水贝类,如果能用海水、盐水将贝类暂养一下,毒素稍微会排放掉一些。市民应从大型超市、正规农贸(海鲜)市场等有保障的场所购买,要选择活力强、无异味的,不要吃死的。”陈舜胜表示,贝类的毒素一般在内脏中较高,食用前要去掉内脏,清洗干净再煮熟。

还需警惕创伤弧菌

近年来,弧菌性感染发病率逐渐增加,每年几乎都可见因加工或食用海鲜而感染弧菌的案例。弧菌可生活于海水或淡水,致病多见夏季或秋季。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创伤弧菌,这类菌喜欢温暖的、盐度不太高的江河入海口。每年5-10月海水温度较高,给了创伤弧菌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

“一般在鱼虾等新鲜海产品的表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创伤弧菌。”陈舜胜研究创伤弧菌已经近20年了,对此经验丰富。据介绍,可能感染“创伤弧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食生的或未经加工熟的海鲜等食源性创伤弧菌感染;另一种感染途径是破损的肢体接触海水,或海产品刺伤皮肤而感染。“比如在清洗鱼虾蟹的过程中不小心刺破了手,创伤弧菌‘趁虚而入’的概率就会增加。”陈舜胜说,“海水本身也含有创伤弧菌,当皮肤存在伤口,人又长时间待在海水中,也会加大感染的几率。”

患者一旦感染,常急性发病,大多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症状。一旦诊治不及时,感染者致死率超过三成。因此创伤弧菌还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慢性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高龄、糖尿病、血液病患者感染创伤弧菌易引发严重败血症。

陈舜胜提醒:食用海产品、水产品,要充分煮熟、蒸透,因为高温可以杀死细菌。“加工海鲜时要切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皮肤上若有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也不要接触海水以及海鲜生物。”而一旦被海产品刺伤或者食用了未经加工熟的贝甲类海产品后出现高热等症状,就要警惕是否被“创伤弧菌”感染,须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记者 郜阳  编辑:张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