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 自2月16日凌晨完成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之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与其团队至今已经获得了9例逝者的病理样本。日前,央视记者就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一系列的问题专访了刘良。 遗体解剖的目的是什么? 记者: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遗体,并对重要信息进行研究,是出于什么目的? 刘良:目的是要搞清楚这个病毒伤害了病人的什么地方,我们叫“靶器官”。我们要探讨病毒的传播途径,还要针对这个地方研究用药。此外,还要弄明白这个病毒是通过什么机制让肺受到损伤的。如果找准的话,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性措施。如果没有解剖的话,基本上就搞不清楚对手,也搞不清楚它打击你的方向,是茫然的。 首例解剖手术为何迟迟未进行? 早在1月22日,刘良就呼吁对新冠肺炎逝者进行病理解剖,并联合团队向相关部门递交紧急报告,强调病理解剖的重要性。然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手术直到2月16日才进行,这期间刘良团队遇到了什么难题? 刘良:首先,场地保证不了,解剖场地必须是要负压的,但我们国家只有负压的实验室,没有负压的解剖室。此外,伦理方面,我们还要征求死者家属的同意,要面对面去沟通。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所以难度很大。 记者:您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态是怎样的? 刘良:我着急,因为不断有人死去,然后都很茫然。如果早一天知道病变,对临床治疗是非常有价值的。 家属同意捐献遗体 手术室改造为解剖间 2月15日下午,刘良接到通知,有家属同意捐献亲人的遗体做病理解剖,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意将一间小手术室改造为解剖间。 刘良:这个医院的手术室是一个带负压的空间,比较适合解剖。我们把里面非必要的东西全部清走了,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不造成室内一些血迹的污染。因为除了空气以外,它还对地面和对下水有影响。 记者:您进去之前要做什么样的防护? 刘良:我们跟临床医生一样,要做各种防护,当然我们的防护级别要高。我们戴三层手套,两层口罩,帽子戴两层或者三层,然后护目镜加上防护屏。服装的规格也很高,密封性特别好,不透风不透气。这样就能把全身暴露的位置全部给封闭掉。 首例遗体解剖近三小时 是平日三倍 2月16日凌晨一点左右,刘良团队三人进入解剖间,开始新冠肺炎逝者的第一例病理解剖。 刘良:解剖前,我们集体给他鞠躬,鞠躬时间特别长。我们对这位逝者非常尊敬,发自内心非常感谢他们,他们是大爱。 平时做一例解剖手术,刘良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却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几乎是平日的三倍,到凌晨三点五十分才结束。 记者:这次时间长的原因是什么? 刘良:第一是第一例,要谨慎小心一点;第二确实是很难受。人在里面缺氧,到后面缝一针就大喘气,腰也不舒服。穿上那个服装,就跟宇航员一样,闷在里面汗不停地往下掉,会有脱水的情况。下半夜,也有饥饿的状态。 遗体解剖多多益善 要做分类 记者:从做第一例到现在,您觉得是多多益善,还是到了一定的需求就可以了? 刘良:多多益善。 记者:为什么? 刘良:开始说病毒“欺负”老人,过了一段时间年轻人也有了,小孩也有了。所以它必须要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自身有没有其他疾病做分类。这样就能把这个肺炎的一般规律找出来。如果不做分类,很容易产生新的问题。 解剖结果近几天会公布 由解剖获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已送检,有望寻找到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病理,给未来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据。 刘良:24日早上钟南山院士给我打过电话,他说他们前线的医生就等我这个结果了,否则不知道治疗到底怎么办,治疗效果怎么评估。 记者:您接到这个电话,心里怎么想? 刘良:我着急,赶快抓紧时间,到24日其实已经开始有初步结果了。初步结果我们内部在讨论,形成一个共识,近几天就会发出来。发出来以后,会尽快给一线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