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荔玲在塔庄工作4年了,她说,每年看着自己将一批批志愿当兵的青年送进军队中,觉得工作很有意义。她经历过2016年闽清“七·九”洪灾,翻出手机里的存照,就回忆起趟洪水搬运救援物资的场景,她曾好几天不能洗澡而导致腿上起了红斑,“虽然当时很艰苦,但大家出奇团结,一心扑在救灾工作上。” 灾后每日白天下村走访,晚上统计名单,紧接着搭班车往县城报批……这是杨艺伟持续3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状态。 “闽清一共受灾1865户,塔庄有414户,农田被淹7200亩,我们勘察了60多处地质灾害点。”他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些数据,正是因为参与救灾援建,让他对塔庄的土地情况了如指掌。 黄辉枝也参与了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三面锦旗,与他对贫困户、残疾人的帮扶有关。他有着超乎同龄人的老练,每天办公室里都有不少来找他办事或聊天的村民。他说,上汾村、甲洋村几乎每户人家都认识他。 最让他们欣慰的是,经过半年几乎无休的加班加点,受灾群众终于都能在新房里过节了。 年轻人待不住是普遍难题 塔庄镇一些老干部告诉记者,这群年轻人文化水平较高,懂得使用现代办公技术,因此塔庄的急、难、重活几乎都靠他们撑着。但是,人手不足、年轻人待不住是乡镇基层面临的普遍难题。 “综治中心的事情涉及公检法等各个模块,但很多事只有我一个人在做,更别提碰到年中、年末检查时,忙得焦头烂额。”颜智胜无奈地说。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李毅(化名)每天都需要统计“六清”工作进度报表,内容具体到每日每村处理几吨垃圾,清理几条沟渠,发动群众投劳人数多少人次等,足足24项。 基层单位的编制往往长年空缺,加上不少县里部门来借调基层干部,人手则更紧张。“说实话,忙点没关系,但是乡镇人少事多,不同编制的人都干着一样的活,待遇却差别不小。”一位事业编制的“90后”诉苦道。同工不同酬,是乡镇干事的一块心病。 同为事业编制的颜智胜即将成婚,来自家庭的压力也落到了他的肩上。他的未婚妻在闽清县城工作,他们成了“周末夫妻”。漳州媳妇蔡荔玲则每周都要辗转大巴、公交、动车,花费大半天时间,才能和丈夫团聚,压力更大。因此,他们期盼着早日结束与家人两地分居状态。 对于单身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五年规划”。作为家中独子,杨艺伟的想法很实际,他说,“如果5年内在这里成家的话,就扎根闽清了。如果没有,就考虑回漳州。” 而张晨铭似乎已经做好了留在闽清的打算,“应该是回不去了,现在的工作还算稳定,干部成长也都需要基层经验,一步步往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