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不少敦煌市民在鸣沙山下以及敦煌城郊的戈壁滩上,惊喜地发现以前干旱荒芜的地上忽然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有的还点缀分布着五颜六色的野花。“鸣沙山麓发新芽”的图片和视频也成为当地民众“朋友圈”里互动点赞的新谈资。 地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的敦煌,属温带干旱内陆气候,有“中国旱极”之称。据科研机构研究,当地年平均降水量约39.9毫米,而蒸发量达2396.6毫米,局地年均降雨量仅有10毫米。
敦煌市气象局预报员张亚男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从2000年至2019年敦煌各月降水量统计可以看出,6月至7月强降水次数较多,且2010年之后强降水次数明显增多。 “近几年敦煌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受厄尔尼诺影响,另外还与较为频繁的高空小槽波动有关。”张亚男说,从今年来看,敦煌冬季降水就偏多,1月至3月为偏多状态,5月至7月三个月降水量都持续增多,对植被的生长比较有利。 敦煌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干旱的气候是敦煌境内文物得以保存千年的重要原因,但近年来持续偏多的降水,给这些古老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今年7月7日和17日,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两次因强降雨临时关闭。前次降水量超过莫高窟以往年平均降水量。后经敦煌研究院系统排查,降雨虽未对文物安全造成影响,但有崖顶落石、窟檐漏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