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新闻中心
“候鸟老人”的无奈奔波:渴望团聚却“难服水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3-06 16:02   

    收拾好行李,亲了亲孙子,61岁的甘肃老人袁升福依依不舍离开儿子的家。“路上一定注意安全。”儿子儿媳提醒道。“都跑几趟了,熟着呢。”袁升福故作轻松地回答。

    春节前,袁升福从甘肃定西老家来到西安和儿子团聚,孙子开学不久,他便迫不及待提出返乡。尽管儿子一再挽留,他也想过留下来,但对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加之年逾八旬的老父亲仍在家乡,不得不走。

    时常两地奔波,令年过花甲的袁升福有些疲累。他告诉记者,离开家乡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令自己很难适应,这样漂泊不知何时是个头。

    即便如此,袁升福仍决定安顿好父亲后,还来继续照看孙子。在他看来,儿女们在城市工作,生活都很辛苦,趁自己还有力气,帮着分担压力是理所应当的。

    随着城镇化加快和人口的流动,内地“候鸟老人”逐渐增多。他们或因要与子女团聚,或因要照顾孙辈而背井离乡。一边享受团聚之乐,一边忍受社交缺失、孤单寂寞以及生活不适等问题,一个“漂”字折射出许多老人的无奈,也成为内地养老面临的新问题。

    “儿孙一出门,白天家里就剩我一个,特别冷清。”尽管已在西安生活快三年,但65岁的河南老人刘兰菊仍旧没有适应城市的生活。“经常把电视开一整天,一句话也不想说。”刘兰菊感叹,虽有儿孙在侧,可她的生活几乎与留守老人无异。

    刚到西安时,这位连村口都很少出的老人,开始学着乘电梯、看红绿灯过马路、用各种电器、坐公交车接送外孙。日复一日,新鲜感过去后,刘兰菊感受更多的则是孤独。

    “不敢跑得太远,基本上是菜场、学校、家三点一线。”在刘兰菊看来,城市的高层单元楼虽然漂亮,可几乎没有邻里间的互动,很憋屈,也很拘束。“上下楼不方便,看病也不方便。离开了老家的姐妹,没什么娱乐活动,白天在家的日子实在难熬。”

    刘兰菊的女儿王淼告诉记者,母亲为了自己已付出了半生精力,如今还要牺牲晚年生活,感到非常愧疚。“我理解母亲的孤单,如果条件允许,会尽可能抽时间陪她。”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刘兰菊在与同小区个别“老候鸟”交流时,经常能产生这样的共鸣。她说,自己的养老和医疗都在老家,等外孙大一些,能自己上下学了,还是要回老家去。

    陕西社科院专家方海韵认为,“候鸟老人”离开家乡,不但易陷入原住地与居住地两不靠的尴尬,还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这对不少老人来说是个挑战,对“候鸟老人”的关爱,精神方面的关怀比物质方面更迫切。

(原标题:“候鸟老人”的无奈奔波:渴望团聚却“难服水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记者 冀浩凡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