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形机器人刷足了存在感。来自100多个国家,超千名嘉宾,2000多家创新企业汇聚一堂,在一个16年的老论坛上碰撞出了什么样的新火花?在AI高歌猛进的热场子里,该有什么样的冷思考?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何能够达到真正的深度融合?一起来关注中关村答卷。
中关村论坛今年有三点新变化
主持人 柴璐:记者在观察当中也说了,她认为跟往年相比,今年来年会论坛的人数变多了,另外成果的发布,包括首发首秀都在增加。中关村论坛已经到第十六届了,今年跟往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张宇蕾:今年和往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今年的主题不同,我们今年的主题叫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而这里面最实质的不同,是因为我们技术领域、前沿领域的不同,今年最火爆的实际上是人工智能、具身智能、6G、量子信息等这一批前沿的技术喷薄而出,这个是我们感慨非常与时俱进的,成为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年度的创新点。
第二个不同,就是我们今年专门为与会的嘉宾搭建了各种各样交流的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闭门小范围讨论,也可以大的会场进行讨论,而且在我们整个会场当中,我们都搭建了各种各样的交流,就是为了让中外双方在交流平台上可以充分地碰撞思想,可以激荡出火花,可以进行合作。
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不同,就是我们把整个论坛变成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的首秀、首发、首试、首展,为大家搭建一个可以更好地去向外界进行展示的一个平台,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这次的最大的不同和亮点。
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何融合?专家解读
柴璐:虽然说年会已经闭幕了,但应该说这种科技推动的趋势是闭幕但不落幕的,尤其是我们看到论坛上也有一些嘉宾谈到了商业化的前景是否清晰等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么多科研成果摆在那里,如果这个成果越来越多,那怎么样在未来包括今年,比如说剩下来的几百天的时间里面,我们更好地去推动成果的转化,推动这种创新链跟产业链之间的融合,您有什么样的思考?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张宇蕾:这项工作实际上涉及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对于全世界来说它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在不管是科技创新,如何让我们的创新成果可以成为我们的现实生产力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如何让政府、市场为大家,为我们的科研机构也好,为我们的科研人员也好,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的成果可以迅速地转化、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们一方面是要在政策层进行支持,另外就是搭建各种各样的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的平台,让它可以更加丝滑地进行转化。另外,对于转化出来的产品,如何让它更快地能够进入市场,这样我们在场景方面,在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方面都要开展大量的工作,所以论坛只有5天,但是剩下的360天实际上我们都在推动,我们也是会有系列的中关村论坛的一些常态化的活动,都是要推动我们的新技术、新产品转化落地应用。
三个赛道交叉融合 AI进入爆发阶段
柴璐:AI是没有意识的,AI没有情感,AI没有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但是它正在帮助我们做决策。作为人类,我们如何来确保对AI的掌控以及让它永远去做对的决策?我们现在能感觉到每隔几天就有关于AI的新突破、新应用,真的是像雨后春笋一样,这种速度意味着什么,我们走到2025年的时候,AI行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孙富春:现在AI的确进入了一个爆发阶段,我们说AI目前正在三个赛道,一是大模型,二是具身智能,再一个就是科学智能,而目前这三个赛道呈现在一个交叉融合的阶段,这个交叉融合使得AI的天花板不断地抬高,就是不断地有新的突破。过去我们搞翻译,后来讲信创生成,包括咨询,包括AI的代码生成,很多都推广用到了AI。
人形机器人距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
柴璐:我们看到人形机器人应该说是今年论坛上的热点,而且大家都在热衷于说怎么样让机器人会更像人。您怎么看是让AI更像人,是为了更好地跟人去建立亲密的互动吗,会更容易进入我们的生活吗?它离真正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到底还有多远?为什么它现在已经会做那么多事了,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在身边看到它们?您怎么看它的发展当中是遇到了一个瓶颈吗,这个瓶颈是什么?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孙富春: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人形机器人为什么很火爆呢?第一个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作环境,包括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按人来设计的。第二个方面,人形它具有最大的负重比,也就是两个脚那么小的面积,承受的重量是最大的。人的这种形体结构,他的结构变化是高度自适应的,我们经常讲一个杂技演员,可以把我们的身体演绎得惟妙惟肖。第三个方面,人形它需要空间智能,就像我们的小孩,为什么到一年半甚至到两岁才学会走路呢,他需要大脑皮层的发育,两条腿的调节和平衡需要智能的支持,所以我们今天来讲人形机器人也是最具挑战的人工智能平台。由此来讲,将来我们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由人形机器人来代替,它能够赋予我们在生活中,包括在生产线上服务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