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湖北不做中国底特律 一边帮燃油车去库存,一边疯狂加码新能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3-10 08:49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不可忽视的一极,湖北正在开启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不同的是,政府冲在了最前面。一辆东风雪铁龙C6共创版官方指导价21.68万元,厂家和政府分别补贴4.5万元,意味着到手价只需12.68万元。

这已是进入2023年以来,湖北在汽车领域第二次引发了全国争议。两个月前,湖北黄冈宣布,和贾跃亭主导的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推动FF在黄冈成立中国总部,黄冈政府引导基金将下场,参与投资。

一边帮燃油车去库存,一边疯狂加码新能源,湖北的着急溢于言表。

第一大支柱产业的隐忧

如果知道汽车制造业是湖北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就不难理解湖北当地政府“躬身入局”的动机与决心。

过去两年,湖北经济表现亮眼,2021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计算,GDP增长12.9%,位列全国第一。去年GDP增速7.44%,也依然是全国领先水平,GDP总量距离排名第六的四川只有3000亿元的差距。

在湖北GDP构成中,汽车制造业贡献占比一度超过了20%。截至2021年,湖北省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78家,整车企业25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近1400家,直接和间接带动了数百万人的就业。

整个2022年,在汽车行业遭受重挫的背景下,湖北汽车行业全年增加值累计增长1.5%,勉强顶住了下行压力,但未来呢?

以湖北最重要的汽车企业,这次站上风口浪尖的东风汽车为例,去年246.45万辆的销量数据,连2016年的六成都不到,今年1月份销量同比下降了64.4%。

和单个品牌的衰落相比,缺失新能源汽车盛宴更令人担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汽车产量是209.9万辆,在全国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吉林。但是,整个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湖北只占到了4.2%。15万辆的数据不仅远远低于上海的63.2万辆,连浙江的20.5万辆都比不上,而押对了蔚来的安徽,这个数字为25.2万辆。

虽然在汽车产量里新能源的占比仍然不高,却已经能影响湖北和其他城市的身位。比如,2022年湖北的汽车产量被重庆超越,退居全国第五,差距达到了19.5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差距达到了7.22万辆。

考虑到未来新能源和燃油车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湖北第一大支柱产业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落寞的“汽车城”

着急的不仅仅是湖北当地政府,在曾经的“汽车城”长春,中国一汽推出了“旗惠吉林——亿元限时惠民补贴”活动,涵盖一汽旗下所有车型,总额达到1.5亿元,最高单车补贴达到3.7万元。不过,这笔钱大部分是由一汽集团提供,长春市的补贴仅有3000万元。

从数据来看,吉林去年汽车产量是215.58万辆,位列广东和上海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但同比下降了11.07%,只领先第四位的重庆6.4万辆,被超越恐怕是迟早的事。整个2021年,吉林只生产了10.4万辆新能源汽车。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能源汽车,湖北和吉林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就历史而言,两地的汽车工业确实血脉相连。上世纪60年代末,因为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长春一汽决定在湖北十堰建设第二汽车厂,也就是后来的东风汽车公司。1979年前后,东风140、240等车型参加对越反击战,被部队官兵誉为“功臣车”“英雄车”,“二汽”一举占据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相比湖北,吉林与汽车工业的故事要更轰轰烈烈。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载重车、第一辆轿车和第一辆越野车,也培养了大批汽车工业骨干人才。

但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国企改革等多重冲击下,以长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陷入了集体落寞。

另一边,上海、广东两地率先迈出合资建厂的步伐,在燃油车时代,上汽和广汽分别抱牢了德系车和日系车的大腿,进入21世纪,以比亚迪和特斯拉为主角,两地又开讲新能源汽车的故事,实现了汽车工业新旧能源的顺滑切换。

只是相比当年政策主导所引发的一系列剧变,这轮汽车工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有迹可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长春慢慢有了“汽车城”野心和雏形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闻名全球的“汽车城”底特律就迎来了一场“大败局”。

底特律大败局

2013年7月18日,“汽车城”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然而,就在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美国梦”的最佳实现地,美国“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将总部设在这里。

从表面看,底特律的衰落是因为美国车打不过日本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丰田、本田和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杀入美国本土市场,很快击败了通用、福特等老牌汽车厂商,直至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但从深层次的角度分析,这背后依然是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1970年12月,美国政府通过了《大气净化法案》,要求1975年以后生产的汽车排放污染物达到1970、1971年的十分之一水平,给予美国的“油老虎”们一记重锤。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历了两轮“石油危机”,直接影响了美国车的销量。比如第一次石油危机,通用汽车就少卖了150万辆,福特少卖了50万辆,只是两个巨头都没把它当回事。

到了1979年,日本对外输出了450万辆汽车,其中的200万辆驰骋在美国的公路上。仅这一年,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占有率就提升了7个百分点。

以史为鉴,来看现在:控制“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中国也在积极实现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而俄乌战争加剧了全球能源紧张的局面。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梁应杰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