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扶贫资产为何成了“死资产”?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4-21 02:22   

《半月谈》2022年第7期 原标题《八类扶贫资产在闲置》

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扶贫项目,形成巨量扶贫资产。然而,一些地方或因缺乏产业规划,或因缺乏专业技术,或因缺乏市场支撑,扶贫资产逐渐沦为 “半死不活资产”,甚至是“死资产”,扶贫资金投入有“打水漂”之虞。

在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亟须盘点现有扶贫资产,找准问题根源,将闲置低效资产重新激活为优质资产,在乡村振兴中避免重蹈覆辙。近期,半月谈记者深入多地走访调研,盘点归纳出需警惕的闲置扶贫资产八大类型。

类型一:盲目上马型

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辖区的一个脱贫村里,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几年前,村里为推进脱贫攻坚,在未对市场进行详细考察的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投入扶贫资金”模式,建起28个白芨育苗大棚和一家白芨加工厂,总共使用扶贫资金314万元。

当地村支书告诉半月谈记者,该项目“建成”即“倒闭”,没有发挥任何效益。当地村民介绍,大棚和加工厂2019年建成后已闲置2年多,建的时候“风风火火”,建成之后却“冷冷清清”,最终沦为闲置资产。

类型二:长期吸血型

半月谈记者在西南地区某镇调研时曾了解到,该镇共种植8000多亩刺梨。2020年6月,半月谈记者来到村中发现,大片旱地上齐肩高的刺梨树上挂满刺梨果,一旁还有砍下不久已被晒干的刺梨树。

当地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刺梨树挂果后没有人到村里收购,“刺梨是长周期产业,需要持续管护和投入,可大家并没有资金追加投入,加上一直未有收益,还不如砍掉种玉米”。半月谈记者在另一农户家中看到,8个塑料袋装着百余斤刺梨干。该农户告诉半月谈记者,因不忍心看着刺梨烂在树上,将之采摘、晒干屯放在家里,但终究是卖不出去。现今村里的刺梨树成了无效资产。

类型三:大水漫灌型

羊产业曾是西部地区某原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确定的“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据当地干部介绍,多年来,县里陆续投入扶贫资金2亿元,建设羊圈,一时间全县各乡镇都在上马羊产业,统计下来大概建有羊圈面积10万平方米。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当地虽然将羊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但是最终效果并不理想,2020年当地改变产业规划,将“一县一业”核心产业改为茶产业,开始大规模扩大茶园面积。如今,10万平方米的羊圈基本闲置,更有部分羊圈因年久缺乏维护,已不能使用,沦为无效资产。

类型四:撒胡椒面型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一些扶贫到户的资产如今已不见踪迹。西部山村农户告诉半月谈记者,几年前,政府给他家发过3头猪和45只兔子,猪用的是扶贫资金,兔子用的是政府贴息贷款,但最后吃的吃、卖的卖。“这两年,儿子外出打工,挣钱还养兔项目的贷款。”

某地一名县政协主席告诉半月谈记者,决战脱贫攻坚期间,时间紧、任务重,经营性扶贫项目往往需要到户,所以不少地方发鸡、鸭、猪等禽畜,但大部分农户没有持续经营下去。过几年再去看,这些产业便不复存在,成了“一阵风”撒胡椒面式的扶贫。

类型五:技术短板型

半月谈记者在某贫困乡镇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曾使用扶贫资金发展上千亩花椒产业,但效益并不理想。当地一名村民介绍,当时种植花椒是因为政府要求,而且提供花椒苗,所以大家都种了,但有的花椒苗根本就没有栽活,有的则种着种着就死掉了,因此大部分农户就把花椒树砍掉当柴火烧了。

当地村干部表示,种好花椒的技术要求较高,是一项精细化的农业产业,比如播种施肥、定期的整形修剪都有一定的操作规范。但是,当地群众,甚至一些相关领导干部根本不懂技术,以粗放的方式种植花椒,最终导致失败,扶贫资产也化为“泡影”。

类型六:花瓶盆景型

半月谈记者曾参加某省主要领导带队的调研队伍,来到某贫困县,该县为调研队伍准备的观摩点是一个投资扶贫资金上千万元的林下种植食用菌项目。据当地干部介绍,当时,这一产业项目曾一度成为全省样板标杆,不少地方慕名前来学习经验。两年后,半月谈记者回访,林下菌项目早已消失,只剩下一些残破的木架、网罩碎片。

一些干部反映,一些扶贫开发项目沦为“花瓶盆景”项目。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中常常看到地方在做一些旅游地产或乡村民宿,比如西南地区某山村,使用扶贫资金支持当地群众改造房子,动辄建三四层,把房子外墙刷上白色或黄色漆,看起来十分漂亮,却无人问津。农户说,房间太多,根本用不完,只能闲置。

类型七:“人走茶凉”型

有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反映,在一次回老家探亲时,正值村里的桃子成熟,他却看到一个农户将整筐的桃子倾倒入池塘喂鱼。问起缘由,这名农户表示,桃子产业是帮扶单位帮助大家建起来的,挂果后也帮助找销路,后来他们离开了,成熟的桃子无人问津,只能拿来喂鸡喂鸭喂鱼,不然也会烂在树上。

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地调研发现,像这样依靠帮扶单位或干部的扶贫产业并不少见,不少脱贫村过去发展起的产业存在“包销依赖症”,一旦没有人帮助解决市场销路,就很快陷入了困境,最终还是“人走茶凉”。

类型八:“产业孤岛”型

西部原贫困县一个山村申请扶贫资金350万元与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合作种植353亩中药材天门冬,由合作民营企业负责管护和施肥。半月谈记者在该村的天门冬种植园区看到,园中的草长得比药材的苗还要高,整个种植园处于失管、脱管状态。

该村党支部书记说,天门冬产业完全从零开始,县里没有天门冬加工企业,也没有相关销售网络,形成“产业孤岛”。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近年来,有些地方,尤其是一些村寨,在毫无某项产业基础的情况下,上马该产业项目,大多因产业链“掉链”,难以为继,投入的扶贫资金最终产生“低效资产”。

来源:​《半月谈》  作者:记者 王丽 刘智强  编辑:李嘉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