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月薪5万”?专家提醒:花钱听这种课就是交“智商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9-29 04:39   

打着“大师”

“行业大牛”等旗号

号称

“12堂课教你打造口才影响力”

“每天10分钟,培养超强注意力”

“零基础月赚10万的网店秘籍”

……

你是知识付费消费者吗

有数据显示

知识付费用户规模

2021年预计达到4.77亿人

市场现状究竟如何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image.png

仿冒抄袭、内容雷同

“洗知识”现象较突出

“我买过3个美妆课,看完之后发现,3个课程不仅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和一些免费课内容基本一致,根本没必要花钱买。”——北京网友刘颖

“目前有些公司为了快速盈利,不去创作内容,而是改造、抄袭别人的内容。”北京细分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移动事业部总监关鉴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

以网络小说为例,仿造者会根据流行的题材找人仿写后迅速发布并收费。这种对他人的原创知识内容进行删减和篡改而形成与原创内容实质性相似的行为,业内叫“洗知识”。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洗”出来的内容价格都会比原创的便宜,而且抄袭者都会将免费试听部分做得比较精细、吸引人,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

image.png

从版权纠纷方面也可以看出现在“洗知识”现象较为突出。记者通过企查查搜索发现,喜马拉雅的版权纠纷多达1400余起。

虚假宣传、贩卖焦虑

推广速成“精英化”课程

《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在微信里参加了一个“英语口语速成”的课程,该课程号称“一个月让您开口讲流利英语”,但记者上课后发现,老师讲的内容没有新意,买一本语法书就可以学到,而且老师所讲的内容与口语速成也没有什么关系。

关鉴表示:

“现在网上很多付费课程倾向于速成,如30天认知训练营、21天彩色插画训练营、50天了解股市。还有一些所谓成为精英的课程,像高净值人群一样管钱、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等。

也出现了‘标题党’,内容与标题不符合,内容呈现出浅层化、专业性不强、质量不高的现象。说白了,就是在忽悠消费者购买。”

image.png

其实,知识付费市场出现“快餐”“忽悠”的现象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中科院心理教练成金鸿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

“由于现在知识更新快,不少人急于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有一种焦虑的心理。于是,一些知识付费的制造者就利用这一点,开始贩卖焦虑,推广速成的‘精英化’课程,这些课程宣传的卖点会打动处于焦虑之中的消费者,但消费者真的购买了课程后未必会速成,相反却有可能会更加焦虑。”

image.png

体验不佳、“概不退费”

消费者权益难保障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知识付费平台在授课过程中缺少互动的环节,用户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有良好的反馈、交流渠道,降低了学习效果。

以《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为例,每节课在8到13分钟之间,用户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却没有渠道反映,只能自己消化或干脆放弃。这种单向的学习不仅会使学习效果大大减弱,也不利于增加用户黏性。

作为虚拟产品,很多平台的知识付费产品都打出了“虚拟产品,概不退费”的标签。

记者在微信里购买了《英语口语速成》的课程,对教授的内容不满意,就要求将剩下的课时费退款,但销售人员却说:“这是虚拟产品,一经购买就不能退款,但是可以将费用转到其他课程上。”

记者还发现,很多网上销售的课程都没有合同,只是双方在微信里聊一下,就直接转账购买,这给消费者后期维权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知识付费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知识的热情。工业与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不难看出,很大一部分人购买付费产品后闲置或者半途而废,尽管这其中有用户没有坚持的因素,但是课程的质量与服务不如人意也是用户放弃学习的一大原因。

知识付费市场出现的问题备受消费者诟病,不少人戏称知识付费为“智商税”“知识保健品”,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只有切实解决好知识付费市场的消费痛点,才能促使市场快速、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记者 李燕京  编辑:李嘉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