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诞生!都学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5 13:37   

“白事”本科怎么学?

让生命文化教育浸润人才培养

其实,不仅是从业者有所疑虑,不少民众同样感到困惑——学“白事”读三年不够吗?殡葬专业真的需要升格到本科层次吗?在我国殡仪教育开创者、民政职业大学(民政部培训中心)生命文化学院荣誉院长孙树仁教授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据了解,国内开设殡葬专科专业20余年来,每年培养殡葬专业学生数量总计1200人左右。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线的技能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远远不能满足殡葬行业发展和群众对于高品质民生福祉的需求。

孙树仁分析,以往殡葬教育注重中专和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培养,而当前殡葬事业正处于“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转型”“殡葬管理向殡葬治理转制”“殡葬文化向生命文化升华”的三大转变期,人才需求也有了新变化。殡葬行业亟须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来满足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殡葬专业升格到本科的目的,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对民政服务需求的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死亡人口1110万人,平均每3秒就有一个人离去,“老龄化社会就需要有更多、更高层次的殡葬领域人才。”

现代殡葬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是什么样的?

孙树仁将侧重点放在研究上。他认为,当前殡葬行业所需人才主要包括现代殡葬研究、策划、创新人才,现代殡葬服务项目开发人才,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布局人才,体制与运作机制改革研究与创新人才等。

民政职业大学生命文化学院院长何振锋则认为,技术型人才同样重要。“随着殡葬行业从技术含量低向人文、生态和科技殡葬转型升级,‘互联网+’、AR、3D打印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慧殡葬管理、殡葬文化研究等新需求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那么,殡葬专业专升本又能为当前困境带来哪些改变?

记者了解到,现代殡葬管理专业面向殡葬行业的民政管理、殡葬服务管理、殡葬文化研究、殡葬设备与产品研发、遗体防腐整容、遗体火化与殡葬设备维护岗位等职业群,课程设置大致包括生命文化教育、殡葬管理学、殡葬信息与智能技术、殡葬服务机构管理、安宁疗护与哀伤抚慰、遗体防腐整容技术、公墓规划设计等。

何振锋认为,殡葬本科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是更高维度的,涉及的学科体系也会更多,比如医学、机械、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

在何振锋看来,在殡葬本科专业的培养下,学生除了具备技术与服务层面的能力外,制定标准与技术研发和管理层面的能力同样具备。比如,要能够参与制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工作方案、进行殡葬文化研究,具备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或实验成果转化的能力;要掌握民政管理和殡葬服务机构运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能够对殡葬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并对殡葬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指导、解决现场较复杂技术问题和现场创新的能力等。

“殡葬本科教育不仅让殡葬人才的就业渠道得到拓宽,胜任管理岗位,也为后续相关行业提供更具人情味、更个性化的服务奠定了基础。此外,殡葬专业专升本释放的信号也有利于大众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生死观和生命观。”孙树仁说。

“歧视与偏见”未消

殡葬职业教育仍需久久为功

当专升本解决了一部分掣肘殡葬教育、殡葬行业进步的现实难题时,还有一部分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且严重影响行业发展。职业偏见正是其中典型。

近些年,人们对殡葬行业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已经有所提高。但即便如此,殡葬行业的职业歧视和偏见还是普遍存在。多位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向记者坦言,旁人偶尔表现出的“忌讳”或者是“好奇”,令他们颇感压力。

1999年出生的杭州殡仪馆殡仪服务员吕晓宁来自山东,她表示,毕业至今除了父母,没有人知道她做的是殡葬相关工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此更是毫不知情。

“老一辈人还是会觉得‘晦气’。我在外面工作,回去的机会少,倒不怕别人的冷眼,但我家人不行,我不能接受家人因为我的职业而被歧视。”吕晓宁说。

不止是吕晓宁,记者在与多位殡葬行业从业者交流后发现,他们大多不会和任何外行人谈论自己工作相关的任何话题,即使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有些人会避讳这个,我们也不想去触别人霉头。”“聊起工作,逃也逃不开的问题就是‘你不怕吗’,已经不想再解释了。”“之前我们有一个同事,跟对象谈了三个月恋爱,对方得知他在殡仪馆工作立刻提了分手。”……

这些偏见从何而来?孙树仁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被视为禁忌话题,这也导致殡葬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神秘的,偏见从未知中产生。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较为偏颇,也是导致殡葬行业存在职业偏见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职业偏见给行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从业者难有职业荣誉感、人才流失、行业难以创新发展等等。“职业偏见”该如何被打破?孙树仁认为,进一步向社会大众进行生命文化科普至关重要。

近些年,殡葬工作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受到重视。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和2018年民政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皆提出要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

据孙树仁介绍,当前,各地开始了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多种探索,力求为公众提供生命文化体验。比如,殡仪机构在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开展生命文化开放日、生命文化教育日等活动,打造可供公众浏览的生命文化长廊、生命文化教育馆等,编写通俗易懂的生命文化读本……

“当大众能正确、坦然地面对死亡,恐惧、焦虑等心理有所缓解,偏见也就迎刃而解。”孙树仁说。

樊秀娣则建议,要构建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学校结构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各环节都打通的教育“立交桥”。在培养出更多社会急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保障技术技能型岗位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收入。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会有更多劳动者愿意加入到技术技能型工作群体中,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樊秀娣说。

来源:央视网  作者: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