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特稿|值得铭记的历史 永不褪色的情谊——“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赴华参加纪念活动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7 15:46   

【原标题】值得铭记的历史永不褪色的情谊——“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赴舟山纪念沉船营救事件

舟山的海,见证了二战期间中国渔民勇救盟国俘虏的无疆大爱和人道光辉。1942年10月,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返回日本途中,在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沉,843人遇难,384人被当地渔民救起。

今年6月,当年英军战俘的15名后人,来到舟山群岛海域,缅怀先人,感佩义举。战火中的真挚情谊,勾连起中英上千家庭的命运。80多年后,这份深情跨山越海,绵延不断。

渔民英勇救助英军战俘

18日下午,浙江舟山东极青浜岛外,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

肯尼斯·萨蒙面向大海抛下红色虞美人花环,花环上有一张他父亲的照片。这是父亲葬礼上的花环,他精心保存了24年。如今,在中国最东边的大海中,花环被海浪越推越远。萨蒙说,这里有父亲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萨蒙的父亲安德鲁·萨蒙是二战期间一位英国皇家炮兵中士。1942年10月,中国渔民在“里斯本丸”号行将沉没的关键时刻,救出了384名英军战俘,安德鲁是获救者之一。

“我父亲从底舱逃生,被中国渔民救起,因此幸运地活了下来,这才有了我。但他的许多好友葬身这片大海。”肯尼斯说。

这是80多年前一段惨痛历史。1942年9月27日上午,“里斯本丸”号从香港深水埗码头出发驶往日本,这艘被日军征用的货轮搭载了1800多名英军战俘以及700多名日本士兵和平民。10月1日清晨,未按国际公约安装红十字标志的“里斯本丸”号行至舟山群岛东面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用鱼雷击中船尾。

日军多艘船只赶到现场,只撤离了同船的日本军民,还不顾战俘强烈抗议,将他们关在底舱。此后,部分战俘开始自救,他们撞破舱门、冲上甲板。日军开枪阻拦,并射杀落水战俘。

10月2日清晨,沉船地附近岛上渔民发现海面上有大船下沉,还有不同发色的外国人从海上漂来,立即划着舢板,奋勇营救,最终救起384名战俘。

战争给战俘留下巨大创伤,一些人最终有幸回到家乡,却几乎一致地选择封存那段噩梦般的遭遇。有人一直固执地要求儿女们学习游泳,有人一直被恐怖回忆所折磨。而他们的许多后人直到此次来到中国、来到舟山,才真正了解这段历史。

自2005年以来,浙江及舟山有关部门开始整理“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的相关档案、渔民口述、救援名单等材料,随着历史档案开放,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事件史实逐渐清晰。

此次战俘后人到访中国期间,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这部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录片,抢救性寻访了亲历者及其后代、历史学者,挖掘出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让这段中英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在大银幕重现。

“因为目睹了惨烈的战争和战友死亡,父亲在余生中,总为自己有幸存活而感到深深的内疚。”萨蒙说。

自发营救充满人性光辉

舟山“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纪念馆里,船上被炸断的木梯、啤酒桶、中国渔民送饭的竹篮……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录了80多年前,中国渔民驾着简陋的木制渔船展开的一场生死救援。

位于中国东海的青浜岛,是东极岛四个较大住人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向东十多海里,就是繁忙的公海航线。

“里斯本丸”号沉没那一年,林忠华的父亲林阿根18岁。林忠华说,当时,父亲正在山上干活。“听到海上突然传来一声霹雳巨响,远远看到水花冲上半空,他知道海上出大事了。于是赶紧下山,和亲戚一起划着小舢板出海救人。”

数百年来,在这座小岛上,捕鱼为生的渔民们都坚守着一个朴素信条:有人落水必须施以援手。“我们当地有句俗语是‘救人一命,天上一星’,意思是说救了一个人,上天就会给你记上一笔功劳。”林忠华说。

在日军眼皮底下,东极青浜岛和庙子湖岛上的渔民出动46艘小船,往返65次,将384名英军战俘救助到岛上。

安顿这么多获救者,是小岛面临的一道难题。救援渔民的后人胡亦芳说:“当时岛上没有多少农田,渔民常年半饥半饱,为了安顿获救战俘,渔民们倾尽所有,把自己家里能吃的、能穿的都拿了出来。”

就在营救战俘的第二日,几架日本飞机飞到沉船海域投弹轰炸。第三日清晨,五艘日本军舰从舟山本岛驶来,包围了青浜岛和庙子湖岛。200多名荷枪实弹的日军登岛搜捕英国战俘,他们殴打中国渔民,勒令他们不得私藏英国人。

即便如此,仍有三名战俘被渔民冒死隐藏起来。而这三名英国人,辗转至重庆后,通过广播第一次将“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真相公诸天下。

“里斯本丸”号沉船救援事件中幸存下来的英军中校汉密尔顿,在回忆录中高度评价中国渔民援救的意义:“原来日本人的本意是让战俘全部淹死,这样就能说船是美国人击沉的,他们没有机会实施救援。后来在海上看到中国人营救如此多的战俘之后,他们明白计划不可能实现了,所以改变策略。”

历史资料显示,岛上381名英国战俘与其他被日军捞起的数百名战俘一起,作为劳工被送往日本神户和大阪战俘营。其中两百多人死在战俘营,幸存的英国战俘在日本战败之后,才被解救回国。

英军战俘后人在纪念馆中边走边看,不时举起手机拍照,许多人感慨落泪。“中国渔民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了营救,这是真实的历史。语言无法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里斯本丸”号幸存者后人詹姆斯·桑顿说。

“舟山渔民出于自发的营救行动,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面。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这都是一个充满力量和人性光辉的事件。”《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争悲剧》作者、英国学者托尼·班汉姆说。

深厚友谊应该世代传承

夜幕下的东极岛,海风吹拂,潮水拍岸。一阵喜悦的欢呼打破宁静——“80多年过去,渔民后人和英军战俘后人在东极相聚了!”胡亦芳说。

来到舟山后,“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计划约见救人渔民后人。然而就在约定日期的前一晚,他们在海边散步时偶然相遇了。他们称呼对方为兄弟姐妹,紧紧相拥。

此前,他们一直通过书信往来、互赠礼物来表达情谊——

2015年,一块来自舟山的“东极石”,经由多位热心人士,辗转半个地球,转交到当时已经95岁高龄的多琳·佐敦手中,她是幸存者查尔斯·佐敦的妻子;

2017年,纪念活动上,舟山书法家向莫利赠送了一幅“中英友谊长青”的墨宝,英军战俘的后人寄来信件表达感谢;

2023年,渔民后人刘竹君收到英军战俘后人麦克·戈尔曼的来信,信中提到,父亲对渔民的英勇行为非常感激,因此留下一枚订婚戒指作为信物,英军战俘后人格雷厄姆·萨克斯比向“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纪念馆赠送了一幅描述英军战俘顽强躲避日军攻击场景的画作……

渔民后人吴布伟说,在战火中所结下的真挚情谊,在两国人民的世代交往中更显坚韧,这是祖辈留给他们这代人的宝贵财富。“友谊长存,希望后代也珍惜这份友谊。”

在英国国家纪念植物园,有一块由中英两国人士共同募捐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碑。这座大理石纪念碑于2021年落成,正面刻画了“里斯本丸”号沉没场景,记录了战俘营中的死亡人数、所属部队徽标,背面详细介绍了沉船经过以及舟山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事迹。

香港“里斯本丸”协会秘书沈健介绍,近年来,每年10月初,相隔万里的舟山和伦敦都会举办“里斯本丸”号沉船救援纪念活动,以寄托哀思并颂扬舟山渔民的壮举。在舟山多年组织“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纪念活动的吴似真说,每年都会有英军战俘的后人寄来信件,委托他们在纪念活动上诵读。

长期致力于收集整理“里斯本丸”号相关资料的英国退伍军人布莱恩·费恩祺说,中国渔民的善举与日本法西斯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这段史实值得铭记,中英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结成的深厚友谊应该世代传承下去。”

牢记历史才能警示后人

中国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英军战俘后人告诉记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一些战俘的回忆录等出版,以此纪念“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2020年,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亚太战争罪行审判》中,对“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也有详细记述,该片在英国播出时引起较大反响;2023年,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伦敦举行特别放映活动,当片尾曲响起,影院里的掌声久久不息……

英军战俘后人艾莉森·菲斯克说,这段历史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战争的残酷,二是人们对彼此的善意,“不断回忆和讲述这些故事非常重要”。

2021年,101岁的丹尼斯·莫利逝世。至此,“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的所有亲历者全部离世。

然而,对历史真相的追问并没有停止。有评论称,“里斯本丸”号事件作为反映战争残酷性的典型,作为考问人性的历史瞬间,不应该“沉没”于冰冷的东海。

多名幸存者后人对记者表示,希望舟山可以建立一座纪念碑,列出“里斯本丸”号上战俘的姓名、当年事件的简介,以供缅怀先人,纪念这段历史和勇敢的渔民。

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唐洪森与沈健合作,搜集整理了大量日文和英文资料。唐洪森说,根据已知史料,“里斯本丸”沉没和战俘遇难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的“人祸”,牢记历史才能警示后人。

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这个坐标,将永远矗立在历史长河中。

9e4566004981d74dff9d2a4850fe5bf2_quality,Q_80.jpg

刊于《参考消息》6月27日第10版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文/记者 朱涵 段菁菁 于艾岑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