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海500年!南海沉船打捞出的文物好惊艳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4 07:20   

沉海500年 一号沉船批量珐华器惊艳天下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考古调查探明,船货以瓷器为主,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色彩斑斓的珐华器。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历来罕见。一号沉船出现批量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在民国时期专论古陶瓷的名著《饮流斋说瓷》中,作者用宝石、紫晶、金珀的艳丽,来形容一种陶瓷的色彩,这份殊荣属于珐华器,后世学者常用釉色晶莹肥润、造型典雅雍容来描绘它。珐华,创烧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代逐渐衰退,乾隆以后很少烧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秦大树:最早在山西地区出现,到明中期的时候在景德镇就出现了。拿泥浆用袋子挤出来的这种线条叫沥粉,来勾画那个花纹的边儿,花纹外面就是地子,比如说用蓝的地子,但是叶片里边填紫色的彩,这种是最典型的珐华。

专家介绍,珐华器最常用壁画的沥粉彩绘技法:制作时,通常先在经素烧的胎体上,用泥料勾出凸起的纹饰轮廓,在轮廓内分别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窑煅烧而成。贴花、堆塑、镂空等也是多见的装饰技法。早期珐华器为陶胎,明代景德镇窑改用瓷胎仿烧。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上的珐华器,常见梅瓶和大口罐,纹饰以莲池纹、折枝牡丹纹、如意云头纹和璎珞纹为主。

这件珐华彩莲纹梅瓶,凸起的线条勾勒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层立体纹饰,既有工整的图案特色,又有传统的绘画风格,极具清新典雅之气。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 辛礼学:目前来看珐华釉瓷器,可能是最惊艳的。最特别的是珐华釉瓷器的表面,出现了主体纹饰贴上黄金金箔的工艺,这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明代中期的时候是比较盛行的,这一批珐华釉瓷器正好是明代中期的。

短暂的流行,以至于没有太多的珐华器流传下来,国内考古发现的,数量同样较少,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上的批量发现,有望给专家学者发现珐华器的种种谜团和未知,提供更多线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秦大树:(明代)弘治、正德的时候,是中国瓷器外销的一个小高峰时期,珐华这种工艺就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间在生产。可能跟阿拉伯地区的订货,比较直接的贸易往来,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航海的偶然性都很大,这条船沉了,可能给这个贸易打击很大,以后就不再把这么珍贵的东西往外运了。

作为我国沉船考古中首次发现的珐华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重要见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