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10 15:47   

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

学生群体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心理健康问题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可实现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为加强学生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防治,提高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效率,实现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指南。

基本概念

(一)多病。

同一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或健康问题,各种疾病或健康问题之间可以互不相关,也可以相互影响。

(二)学生常见病及健康问题。

在学生群体中经常发生、患病较高的疾病或健康问题,对个体健康与社会适应产生较大的影响。包括: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传染病、龋齿、心理健康问题等。

(三)多病共防。

多病中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采取多病共防策略。如日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缺乏、静态行为、睡眠节律紊乱、社会时差大、夜间接触光源刺激时间过长、营养失衡、亲子交流缺乏等往往是学生群体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风险因素,通过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充足睡眠和早睡早起、规律生活、均衡营养、加强亲子交流等,可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达到多病共防的目标。

多病影响因素监测

(一)识别多病影响因素。

依托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平台,开展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加强多病相同或相近的影响因素监测和变化趋势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群体多病共患的行为和环境因素。

1.重点监测行为因素。如户外活动、久坐和视屏时间、睡眠节律、生活规律性及含糖饮料摄入等情况。

2.关注不良环境因素。如学校环境卫生情况、体育和环境卫生设施的配备情况、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家庭环境因素和家庭养育情况等。

(二)动态监测常见病多病。

落实学生视力筛查和常见病监测工作,早期筛查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重点疾病,同时可以关注传染病和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多病共患情况,动态观察多病发展变化,早期发现多病倾向或趋势,建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机制。

普遍的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

(一)一级干预。

1.推广适宜干预技术。疾控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机构推广简单易行、效果可靠的干预适宜技术,倡导“6个1”健康生活方式。

(1)保障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校内和校外日间户外活动各1小时。

(2)久坐1小时需要起身活动10分钟。

(3)以娱乐为目的的视屏时间每天小于1小时。

(4)三餐就餐时间相对固定,相差不超过1小时(比如每日早餐就餐时间均在7时左右,最早不早于6时,最迟不迟于8时,午餐晚餐以此类推)。

(5)早睡早起,每天减少夜间接触光源刺激1小时。

(6)每天亲子交流1小时和互动1刻钟(15分钟)。

2.改善学校健康环境。疾控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机构配合教育部门指导学校改善教学生活卫生环境,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1)指导学校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学生保证在校充足的身体活动时间。

(2)指导学校配备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并根据学生身高变化及时调配课桌椅。

(3)加强学校饮水、食堂、厕所、宿舍等环境卫生监测和监督,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标准要求。

(4)指导学校合理配餐、健康烹饪,加强食育。

(5)指导学校培训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健康教师将多病共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

(6)指导学校制作适宜的多病共防健康教育材料。

3.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疾控部门可以组织专业机构配合学校、社区、家庭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常见的健康问题,提供适用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做好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1)身体活动。保证户外活动时间、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课、课间操,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2)营养膳食。控制油盐糖,保证蔬菜水果、畜禽肉等蛋白质和钙的摄入。

(3)健康睡眠。满足各学段睡眠时间,保证睡眠质量,学习日和周末睡眠作息相对稳定。

(4)行为方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尝试吸烟饮酒,避免其他成瘾行为。

(5)视屏时间。控制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睡前不玩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

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  作者: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