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读懂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今夏,以“文化传承 强国有我”为主题的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邀约青少年,传承再出发。继2022年推出《博物馆有“画”说》系列栏目之后,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今年再度聚焦四川文博领域,推出姊妹篇——《博物馆有话说》。我们相继走进成都博物馆、张大千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对话以汉字述千年的策展人、借文物传文明的讲解员、凭技艺致敬仰的修复师等文化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带领观众走近这些与书画艺术传承相关的职业,从一段段影像中感悟传承故事,汲取精神力量,传承千年文脉。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7月13日讯(李雪艳)6月10日,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开幕。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40个文博机构鼎力相助之下,此次特展汇聚220件珍品,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90%以上。龟甲、青铜器、书画、碑拓等文物,勾勒出汉字清晰的发展脉络。开展一个月以来,已经有近40万名观众来到成博,赴这一“字”之约。
这场展览如何策划而来?书画展品人气居高不下,为何会让策展团队又喜又“愁”?记者采访到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主任、“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执行策展人魏敏,听她讲述在这场“爆款”大展的背后,策展人如何赋能。
如何理解“策展人”内涵?双层身份加注
魏敏从小就喜欢历史文化,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学的是考古、文博专业。2009年,毕业后的魏敏来到成都博物馆工作。也是在这一年,成都博物馆新馆奠基。“来成博后,我就全程参与了成都博物馆基本陈列‘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的展览策划及实施,这也是我首个参与策展工作的大展。”
此后,“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特展、“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工作以来,魏敏一直在一线做着临展策展和藏品管理的工作。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魏敏对“策展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策展人’这个外来词汇,来自英语‘curator’。除了展览策划外,它还有‘文物管理者’的意思。我们对策展人的理解,她首先要熟悉藏品及它的历史,学习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是做好一场展览的基础,也是启发策展思路的基础。”
如何讲述汉字中国?“源远流长”尤其契合
在魏敏看来,策划一场展览需要考虑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顶层设计,就是这个展览的主题框架,即策展人要讲什么。二是为了匹配这个主题和内容,需要组织哪些展品来完成展览。
从“汉字中国”特展策展启动以来,魏敏一连忙了好几个月。“其实汉字主题相关的展览国内有很多,但主要是做知识普及方面的,而我们希望用汉字说文明,在历史的脉络里讲述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关系。”魏敏和她的团队前期进行了很多调研,先后跟40多家文博机构沟通借展,直到5月才定下来借展的展品。
展览以“源”“远”“流”“长”四个字构建讲述脉络,将汉字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传奇演变徐徐展开。“说来也是偶然,这是某一天很晚的时候,我在改文案的过程当中,突然想到‘源远流长’四个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然后我发现,它可以跟展览四个板块的主题紧密结合,既让观众能够理解,又是我们最终要升华的主题。”
为何书法名作人气高?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汉字展开展一周就吸引了10万观众,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8000余年前出土于贾湖遗址的贾湖刻符龟甲、殷墟甲骨文、实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秦二十六年铜诏版”、赵孟頫临《兰亭序》等展品中,汉字从“工具”到“艺术”的转变脉络清晰。
最后一个主题为“长”的展厅在《说文解字》中表达的意思就是“久远也”。“我们想表达的就是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仍在发展和传承中,它在当时社会也应该有所继承和发展。”魏敏说。
上周末,不少观众去成博“二刷”“三刷”,只为多欣赏一下即将“下班归家”的《去国帖》。博物馆内排起长队,很多人想亲眼目睹赵孟頫临《兰亭序》的真迹。“这确实让我们感到一些‘无奈’。我们也希望大家关注到更多的展品。”魏敏笑着说。在她看来,中国人与汉字的亲近感是刻在骨子里的。“中国人把汉字书写发展成一种艺术,也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古人练习书法既是自治修身,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书法艺术也是离我们普通人非常近的艺术,所以这个展览是离观众很‘近’的。”
为何《去国帖》成压轴展品?看中其彰显的民族精神
魏敏介绍说,这些书法展品的选品上,策展团队看重的是其传达出的精神内核。作为这场汉字展的压轴展品,辛弃疾的《去国帖》正是传达这样的思想。
“我们中国人对书法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审美倾向,就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文人,必然是品行非常高洁的。《去国帖》是辛弃疾唯一传世墨宝。辛弃疾是著名爱国诗人,他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想要传递给观众的。还有像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草书《登岳阳楼记》,相较于书法家的成就和特色,我们最看重的是这幅作品。因为《登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精神体现之一。”
从策展至今,魏敏的心境也在改变。“一开始我在做这个展的时候,其实是有些畏惧的。但随着工作的开展,我发现汉字跟每个人都很‘近’。现在的展览离年轻人越来越近,也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接受,这在我们策展人看来,既是一种值得关注和欣喜的趋势,也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工作重点努力的方向。”魏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