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突发本土疫情 多家医护人员再出动:有需要,随时上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28 15:37   

image.png

5月27日凌晨,广东省中医院医务人员为约1500人师生进行核酸检测标本采集 广东省中医院供图

中新网广州5月27日电 连日来,广州报告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其中,荔湾区决定对全区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多家医院医护人员26日至27日深夜坚守岗位,支援广州各区开展核酸检测。

根据广州市卫健委27日通报,截至5月26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28例、境内确诊病例(含境外输入关联病例)381例。累计出院1175例,累计死亡1例。尚在院治疗33例。

根据荔湾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26日发布通告称,定于5月26日至27日对全区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中山三院支援核酸检测支援队在荔湾区冲口街道的三个点开展核酸检测任务 中山三院 摄

中山三院支援核酸检测支援队在荔湾区冲口街道的三个点开展核酸检测任务 中山三院供图

5月25日3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紧急任务,加派了50多名医护人员赶往广州鹤洞开展核酸检测,抵达荔湾后在足球场建立核酸检测点,陆续开展采集咽拭子和分流工作。

医护人员抵达现场不到1小时,就下起了大雨,但医护人员一直坚持到4点多,完成核酸检测任务才撤离现场,“这是我们最紧急的一次夜间行动,有需要,我们随时就会上。”

5月26日17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到紧急任务后,2小时内就组建了超过100人的应急队伍。

当晚,首班3支队伍共50多名医护人员分别赶往广州黄沙、岭南街开展核酸检测。晚上10点接到紧急通知,加派10名医护人员赶赴真光中学、东沙博雅中学等区域开展核酸检测,从黑夜到白天,许多首班医护人员一直坚持到5月27日清晨7点,“3小时完成4000多例采集工作。”

5月26日晚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40余名医护人员在1小时内集结,奔赴7个社区核酸检测点,通宵达旦支援广州市海珠区社区核酸采集工作。

在广州闷热的夏季,医护人员身穿厚厚的防护服,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居民楼,挨家挨户为密切接触者、行动不便者进行核酸采样。

据悉,从5月26日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每周一至周五增设核酸检测门诊夜诊,并在周六日全天出诊,方便市民前来进行核酸检测。

5月27日中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迅速组织了第一批102人的队伍,前往支持荔湾区核酸检测工作。

在支援队员中,有不少人在疫情发生以来一直从事相关工作,在发热门诊、核酸提取检测、院感防控等岗位上历练,疫情防控经验丰富。

中山三院医务人员支援地点为花地大道中金昊大厦、罗涌社区居委会,芳村大道东里荔湾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花地工商所等。

据了解,中山三院此次需完成近5万份核酸提取任务。

5月26日凌晨2点,在接到紧急任务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紧急召集由临床医务工作者组成的120人核酸检测队伍随时待命支援荔湾。

26日下午,120名医护人员紧急集合,他们有的刚下夜班,有的从家里赶来....。.短短1个小时内全员到齐。由副院长周旋带队,分四组出发至荔湾区西村街道4个社区支援,连夜开展核酸检测。

截至27日15时,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核酸检测队伍已为居民采样近2万人次。

5月26日,在接到荔湾区全区核酸检测任务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快速部署落实,不到一小时迅速集结了百人核酸检测队伍,分批次去往社区核酸检测点。

当天18时,广医三院杨宁副院长带着20人的小分队先行出发前往昌华街道西关大屋社区,由于市民排队较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22时,该院再抽调一支20人小分队到场支援。

西关大屋社区周边很多老人,为方便老人登记采样,现场还专门设置了人工登记。

5月27日0时30分起,广东省中医院26名医护人员在广州市荔湾区新晖学校附近的核酸检测点为学校约1500名师生进行核酸检测标本采集。

根据最新工作安排,广东省中医院还将负责荔湾区茶滘街约4.3万名民众的核酸检测标本采集工作。

5月27日9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1小时内迅速集结40名护士前往荔湾区支援核酸检测。据了解,40名护士均是战疫梯队里面的人员,平时在临床科室岗位上历练,疫情防控经验丰富,遇到突发情况随时可以出发。

5月27日上午,广东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启动应急预案,调派5名护理骨干前往荔湾区南源街道协助核酸采样。目前已在有序开展工作。

5月27日15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派出由6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核酸采样应急队伍,出发支援荔湾。队伍驻点荔湾区花地大道华苑商业综合广场核酸采样点,拉开支援社区核酸采样的序幕。

自接到广东省卫健委指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迅速组织,向全院医护人员发出组建核酸采样人员应急队伍通知,1小时核酸采样队伍便招募集结完毕,全员培训后迅速出发。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李嘉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