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古船博物馆见证千帆竞发 东方海上丝路再起航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22 20:54   

image.png

image.png

胶东在线4月22日讯 古船、古港、水城,见证了千年东方海上丝路的兴与衰。萌芽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汉武大唐的古登州港,曾经“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在蓬莱古船博物馆内现存的四艘元明时期的中外古船,及紫檀木舵杆、黄花梨造船木、木锚、云龙纹白釉罐、宋耀州窑刻牡丹纹执壶、碗口炮等国家珍贵文物,从蓬莱(登州)出土,是海上丝路繁华过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倾听海上丝路的潮涨潮落,一起探古寻今,整装再出发。

四艘古船连古今,见证繁华

蓬莱因港而生,因港而兴。作为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始发港之一,蓬莱海上贸易的历史填补了北方航段的空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担当着重要角色。

远洋航海,船是第一利器。蓬莱古船博物馆是我国陈列古船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唯一陈列有外国古船的博物馆。馆内陈列了1984年和2005年在登州古港(小海)清淤时出土的四艘元明时期的古船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这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交往难得的实物见证。

步入博物馆内,一架栈桥穿越古船遗迹展示区。从桥上俯瞰,古船的整体形象尽收眼底。1984年出土的1号古船,经鉴定是元代用于沿海巡防、护航的战舰。这艘战舰船型大,残长28.6米,残宽5.6米,可乘载兵员上百人;船身瘦长,速度快,长宽比达到5:1,大大提高了船只的速度和灵活性。这艘古船是三桅帆船,船尾有舵,帆舵的配合保证了船只的平衡、方向和速度;船内设有14个水密舱,保证了航行的安全性;它所采用的龙骨、艌料等很多造船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2号古船和1号古船一样,都是登州沿海巡防抗倭的战舰,所采用的水密舱、舱壁周边肋骨、构件连接方式、龙骨补强材、桅座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

3号古船是明初的高丽货船,没有龙骨,平底,短肥,更注重行船的平稳性。它也采用了水密舱技术,印证了古代中韩造船技术的交流源远流长,也是两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实物例证。

先进的造船工艺是开辟和往来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蓬莱古船博物馆重点从龙骨(支撑船体)、艌料(密封材料)、水密舱(舱室隔离)和帆、舵、锚等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领先世界的造船工艺。经历岁月的侵蚀,古船已然残缺,从所存知所见,彼时千帆竞发的繁华,透过古船向我们走来。

image.png

image.png

重现千年“海丝”脉络,向海图强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丝绸之路连接东西、传递文明、创造财富,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要道。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的齐国就开始了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间的交流,丝绸、青铜制造、冶铁等技术相继传到朝鲜和日本。齐桓公时期,以登州港为主要出海口,以丝绸为主要商品,通过海上与朝鲜开展贸易往来,孕育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萌芽。

海上丝绸之路,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初。从登州港出发,到达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是东方海上丝路。蓬莱濒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耀眼的起始港口之一,这里有著名的国际水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蓬莱先民就开始海上活动;春秋战国,这里是“稻作东传”北方路径的重要节点,更是齐国通往朝鲜、日本的出海口;秦汉至隋,古登州港成为海上交通的中枢和对外交往的主要港口;宋代之后至明清,登州港嬗变为军港,占据着中国北方最重要港口的战略区位,推动了东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古船博物馆以“海洋强国、古时文明”为主题,通过放眼世界看海丝、回眸登州话海丝、瑰宝再现印海丝等主题,综合运用雕塑、壁画、模型、场景复原等多种展览手段,集中展现登州商港的繁荣兴盛、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壮大。

古船馆展出的900多件文物,除了四艘古船,还有紫檀木舵杆、黄花梨造船木、木锚、云龙纹白釉罐、宋耀州窑刻牡丹纹执壶、碗口炮、千佛缸等都是国家珍贵文物,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军港、古代造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更是对外贸易的实物和见证。

港口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当时的登州城内,馆铺交错,商贾云集,朝鲜、日本的使节、僧侣、商人在此通关,外事活动频繁,朝廷设置了新罗馆、渤海馆等外事机构和勾当新罗所等侨务机构,登州也由此成为国际化的通商口岸。

“舟船飞梭、商使交属”的往日盛景,虽已不见,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脉络,却无比清晰。古人向海图强、开放进取的精神,留存至今。

image.png

image.png

开放而兴新时代海上丝路建设谱新篇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兴盛的东方海上丝路,因闭关锁国而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两千多年来涛声依旧,海丝之路帆影不断。新时代新布局,蓬莱正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兴海战略,着力深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市。通过强化人才科技和基础设施支撑,大力推动海洋新旧动能转换,巩固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现代海洋经济实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配置资源、拓展市场。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现代“一带一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正激励着我们走向更远更广的未来,谱写新的华章。

来源:胶东在线  作者:记者 王向荣 李刚  编辑:管鹏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