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光明日报 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 通讯员 侯宇丹
走进天津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企业负责人陶洪臣笑着说:“我们企业有点小,招待不周,抱歉啊。”
华龛生物的核心员工不到40人,其中25%为博士和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0%,高精尖人才队伍带来了巨大的估值,2020年9月,华龛生物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股权融资。
区位优势吸引在京企业
陶洪臣口中的“小企业”2019年6月落户天津武清,作为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设计建设严格按照药品GMP标准,一期工程1300平方米现已完工投产。其总部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杜亚楠教授科研团队领衔创建,清华大学参股共建。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这是我国第一条运营时速350公里的城际铁路,入津第一站就是武清。从北京南站乘坐高铁,21分钟后抵达天津市武清高铁站。
随着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天津武清成为大批企业出京的首选,众多北京高科技企业选择这里完成产业化,致力于干细胞规模化培养的华龛生物正是其中一员。
一个个高科技项目在这里落地发展,武清正在成为北京企业的再创业之地。据介绍,2020年,武清承接吸引优质首都项目419个。武清区委书记戴东强介绍,武清区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主动对接、深耕。
着力打造发展“软环境”
有了区位优势,武清区着力打造适合企业发展、人才留下的“软环境”。
2014年7月,武清区和清华大学达成战略合作,人才合作是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之前,我在清华大学担任教师,主要负责科研工作,到武清挂职,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年轻人发展,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平台。”刚刚履新武清区南蔡村镇党委书记的“85后”高校教师连欣说。
从各大高校和知名企业而来的高端人才纷纷投身到武清的各行各业,这不仅得益于天津市出台的人才、教育、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最重要的是武清区“有干劲”的工作氛围。
来到武清安家的还有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下属的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科纵横”),这家以轨道交通制动系统、牵引系统等为主营业务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已有300多名员工扎根武清。
铁科纵横副总经理于军介绍:“企业中有不少员工是‘北漂’,现在携家带口来武清落户,结束了‘漂’的生活状态。他们扎根武清后工资标准没有降低,生活等各类消费成本也降低了,员工满意度和幸福度非常高。”
铁科纵横来了,为其提供上下游服务的企业也纷纷落户天津。仅在智能科技领域,天津市武清区依托铁科院、北交控打造了中铁检验认证重点实验室、天津轨道交通创新联合实验室两大平台,为轨道交通领域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质量检验、产品认证等服务,吸引了20家智能轨道交通产业相关项目聚集该区。
武清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强介绍,天津市出台“海河英才”行动计划,2019年至今,武清区已经发放准迁证2.6万人,形成了各类人才集聚的良好态势,为许多企业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
戴东强介绍,近年来,武清区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政治生态。
过去招商引资工作过程中,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优厚,但很多企业和人才依然留不住。王国强解释:“企业和人才来武清区是干事创业的,他们看重的不是眼前利益,而是关注未来长远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营造发展氛围和生态,也正是由此,武清摒弃了过去传统招商引资之路。”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7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