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如何防止"儿童邪典视频"污染童心?
客观来看,“儿童邪典视频”的制作、传播,根源恐怕在于利益的驱动。从境外网络视频的流入演变成本土化生产,这些有毒视频的制作已经形成一整套流程,而围绕流量、点击率和广告分成更是形成了灰色利益链条。
令人担忧的是,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导致孩子们源源不断接受到类似的信息,家长对动画片的过分信任,放松了对有毒视频的把守,这些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毒视频能够猖獗的原因。事实上,只要斩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这些视频的可乘之机便大大减少。
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上个世纪90年代,评论君的童年大多是通过电视来看动画片,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成为现代社会的标配,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下的孩子许多还在襁褓之中就开始在移动设备上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步入学校又习惯用网络来辅助学习的过程。不可否认,互联网大大拓展了思想和行动的边界,但网络空间总会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角落,而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极有可能就被“暗箭”所伤。
从某爆款手游让小学生沉迷,到在线教育App中暗藏黄色信息,再到如今让家长惊出一身冷汗的“有毒动画片”,一再提醒我们的是,作为一种技术互联网本无过错,但如果侵害孩子的童年、损害到下一代的成长,那就必须下大力气治理。
早在两年前,针对未成年人遭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相关部门就研究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应当看到,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上,回应社会关切、完善制度设计、细化具体政策,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落地不仅为惩治网络不法行为提供法律武器,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驾护航机制。
然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系统性方案和整体性推进。如果单靠政府的发力,却没有社会舆论的形成、企业责任的担当和教育短板的补齐,恐怕很难取得效果。如今有毒视频的传播令人发指,这启示我们,未成年人保护必须突破利益藩篱,而对于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来说,任何产品的尺度都不应当由流量最大化来决定,而应是社会责任的最大化。
面对数量庞大的未成年人网民,唯有各方共同努力,画出网络治理“同心圆”,才能彻底铲除有毒视频存在的土壤,让孩子的童年远离互联网阴暗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