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50周年,美媒思考“拜登能向尼克松学些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2-22 12:01   

【环球时报记者 英辰 李雪 于金翠 王雯雯 陈欣】 50年前的今天,中美正处于全球的聚光灯下。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应邀访华,开启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他的中国之行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在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不少外媒或刊出记录历史的老照片,或采访当年的亲历者。在美国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假想敌”进行全方位遏制的当下,回忆这段历史尤其令人感慨。特别是,一种因这次访问并没能在冷战后实现对中国的“美国化”改变,从而声称“美国被骗了”的论调正在华盛顿流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吕祥看来,尼克松访华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在分歧中找到中美可以合作的底线。“‘上海公报’发表暨尼克松访华50周年带给人们的重要启示是,只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就能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和平共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1日表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从过去50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承、发扬“上海公报”精神,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亲历者如今心情复杂

1972年2月21日是一个寒冷的冬日,34岁的美国外交官温斯顿·洛德与他的上司基辛格、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他们入住酒店还不到一小时就收到一条消息:“毛主席想见尼克松总统。”洛德21日向英国《卫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会晤在毛泽东的住处举行,那是一个满是书籍和手稿的中型房间,像是图书馆。与那次会晤的重大意义相比,气氛是温和的。”

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洛德开玩笑称自己是“22年来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官员”,因为他坐在飞机前部,而基辛格坐在飞机后部,所以他是最先进入中国领土的人。报道说,在回忆这次开创性的秘密北京之行时,现年84岁的洛德充满幽默和怀旧情绪,但谈到今天,他表示既为美中关系近年来的转变感到难过,也担心华盛顿正在滥用它在与北京“长期竞争”时必须依赖的资产。他甚至有些悲观地说:“我们无法成为亲密朋友,我希望在未来几十年,我们不会成为彻底的敌人。”

目前,中美官方均尚未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在被问及有何安排时,汪文斌21日表示,中美双方将于近期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具体情况中方会及时发布消息,请大家保持关注。CNN称,尼克松历史性访华50周年之际,美中关系正处于低谷。今天双方的低调与50年前的外交盛况对比鲜明。

当年,那次“改变世界”的访问以签署“上海公报”画上句号。BBC报道称,众多历史学者都认为,那段时期中美致力于改善关系,双方的目标均达成:苏联不敢为所欲为,美国得以从越南撤军。因为外交上的突破,尼克松获得更多国民支持,以压倒性优势成功连任。中方则通过此次访问,让美国在“上海公报”中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借此重返国际舞台。

“中美应珍视两国关系中的尼克松篇章。”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在台湾《中国时报》撰文称,中美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超越彼此的现实矛盾,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改变了国际形势的走向。正如基辛格所言,美中应当拥有坚持自身道路选择和谋求发展的权利,实现“共同发展”,或许这也是50年前尼克松叩开中国大门时的想法。

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美中问题专家罗伯特·戴利对《卫报》说,观察人士往往认为尼克松访华只是一场重大的地缘政治博弈,但更重要的是,50年前的那个星期开启了美中人员交流的“闸门”,两国人民被允许进行互动。“1972年以前,两国只能从安全的角度看对方,尼克松访问后,他们开始全面地互相审视。”持续观察美中关系演变已30多年的戴利说,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又回到了只从安全角度看对方的状态。

美国的“受骗”说错误且傲慢

2020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了拒绝尼克松遗产的演讲。在尼克松图书馆,蓬佩奥声称,美国追求的那种接触政策“并没有给中国内部带来尼克松总统所希望的那种变化”。《南华早报》21日评论称,这是迄今为止最突出的批评言论。洛德说,这些言论让他很难过,蓬佩奥所站的讲台离尼克松墓只有咫尺之遥。

BBC报道说,在过去几年间,尼克松访华的外交努力似乎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在中国日益崛起的经济实力和自信的地缘政治力量下,特朗普政府质疑美中的整个接触过程是一个“错误”,拜登政府也并未对此作出调整。美中关系在贸易、人权、科技等问题上的对抗愈演愈烈,美国政界对尼克松访华作出不一样的解读。有些人认为,昔日与中国交往的模式可能已经过时。

一种更为激进的说法是,美国“被中国骗了”。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所谓的“受骗”,是指中国没有在冷战后被美国改变政治制度。这原本就是美国自欺欺人,中国没有做过任何表示或暗示,为发展中美关系而改变自身政治制度。只不过自大的美国人觉得,既然他们已经战胜苏联,对中国也能复制这套做法。“这是巨大的错误和傲慢的观点。”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对记者说。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洛德不同意华盛顿最近流行的观点,坚信半个世纪前尼克松访华是“成功的战略举措”。“有什么替代选项吗?”他在接受《卫报》采访时问道,并表示如果不向中国开放,美国不会在几个月内与苏联达成军控协议,也无法在结束越战上得到帮助,“我们将无法恢复美国在国内外的信誉”。而对于中国,洛德说:“没有我们的帮助,中国就不会崛起的说法是无稽之谈。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它显然迟早会崛起。”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首席研究员维克多·拉林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最重要的是世界已经改变。中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权威性的大国。而美国不仅失去过去在世界上的权威和影响力,也失去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拜登能向尼克松学习什么

“关于中国,拜登能向尼克松学习什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说,拜登及其团队称已不再相信能改变中国,但尼克松也没有。因此,唯一的出路可能就是基辛格所说的“务实的共存理念”。 两国明确表明不一致的地方,但同意聚焦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基辛格后来写道,模棱两可“有时是外交的命脉”。如今,许多观察家担心华盛顿正在做与50年前相反的事:推动中国和俄罗斯走得更近,同时冒着与这两个国家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  

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看来,如果说尼克松访华对如今的中美关系有什么借鉴,那就是大国领导人要有全球视野和格局。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应该从长远和全局利益出发,不能受困于、受限于或者迎合国内短视的反华民粹情绪。当年尼克松访华,面临的国内压力也很大。但最终,美国从这次访问中获益巨大。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弗里曼(傅立民)曾在尼克松那次历史性访问期间做翻译。他对《外交政策》杂志说,拜登政府一直在误读北京,主要是为了“摆出政治姿态”,并在国会山表现得强硬。“我们一直在做的绝对错误的事情是,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挑战中国人的面子。”弗里曼称,拜登团队中尤其是布林肯,对如何管理跨文化沟通完全没有概念。“你不能在会晤中诋毁对方,却还期望得到愤怒之外的反应。这是愚蠢,这不是外交。”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到2030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事实上,在尼克松访华时,中国的雄心壮志与现在并无不同。基辛格1973年就曾表示,孤立北京是没有用的。毫无疑问,基辛格今天也会给出同样的建议。

信强21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中国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美国相信我们不想挑战它的霸权地位,而是要让美国意识到,不与中国合作,或者说同中国冲突对抗是得不偿失的。只有这样,美国才会坐下来跟中国对话、协商、共谋合作。当年尼克松为什么来中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美国自己深陷泥潭,尼克松意识到没有中国的帮助,美国切身的重大问题就无法解决,将深受其害。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  编辑:管鹏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