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编者按

 

北大和清华这两大顶级名校分别联合六大高校,组建自主招生联考同盟。这被网友戏称为“北约”PK“华约”。在部分中学校长眼中,联考可减轻考生奔波之苦,但两大集团竞争是减负还是“圈地”存在争议。

如果像媒体报道所称,北大和清华推出的两个“七校联考”,是“北约”PK“华约”,是一场好看的自主招生生源掐尖战。那么,这样的自主招生联考,不管如何,最后的结局都将极不看好,因为从它一出台,就有先天不足,误会了什么是真正的自主招生联考。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前段时间还闹得沸沸扬扬的“3Q”之战,一个IT,一个教育,两者之间当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360与腾讯之争,受害的只是无辜的网民;而,“北约”“华约”相争,伤害的是一群群不知所措的无辜的大学生!

       >>>观点1 ·高校联考值得肯定,我们应该鼓励支持

去年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宣布按照自身相似的特点组成五校联考,参加五校联考的学生可以凭一次成绩申请多所高校,增加了对考生的吸引力,并且降低了考生的成本,学校可以选拔个性化的学生。

高校组团联考是值得肯定的积极探索。或许在“北约”、“华约”的基础上,高等教育领域应出现更多的以办学层次、类型、学科为主要参考要素的自主招生联盟。果真如此,则自主招生的探索会取得更多积极成效。

        高校联考是一丝光亮不妨多鼓励         高校联考预示高考改革方向

高校联考固然短期内难以替代高考,却可能对应试教育体制釜底抽薪。高校联考实施后,还可能形成类似于美国SAT考试的招考模式。据介绍,SAT和高中教材并无直接关系,分数在大学录取中所占权重不超过50%,而且SAT也不是一考定终身,考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定期内有效。走到这一步,不但自主招生改革终有所成,应试教育的僵硬体制或许也将冰消瓦解。既便如此,我仍愿意对高校联考寄予厚望,因为突破应试教育体制的困境,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坚决地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而透过高校联考这道缝隙,让人看见了一丝光亮。

高校联考固然短期内难以替代高考,却可能对应试教育体制产生釜底抽薪之效。国内高校联考得以推广实践的话,同样有可能成为高考之外其他高校录取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 [详细]

两大高校招考联盟的出现,尽管尚未从根本上触及现行高考体制,但预示着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其积极意义至少有两点:其一,彻底破除“一考定终身”,高中毕业生这一次没考好还有下一次;其二,因各个高校的人才选拔标准不同,考试科目、内容以及招考方式不同,所以那些具有某方面特长的考生总能找到青睐他们、适合他们成长的高校,如此,素质教育将能冲破高考瓶颈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变成现实。

废除现行高考模式尚需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几所高校力所能及,在此情况下,高校招考联盟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作为新生事物,高校招考联盟还需从各个方面予以规范,比如防止恶性竞争、平衡联盟内各个高校的关系等。我们不妨宽容之、善待之,兴许,这个新生事物能为高考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详细]

      >>>观点2 ·高校联考只是利益之争,只是两大集团“圈地”运动

高校一旦形成集团化作战,集团以外的高校以及退出的高校招生情况,都将很可能受到直接影响。也有专家认为,高校“抱团”联合考试只不过是“圈地选羊”的做法,加剧了生源竞争。

其实,高校抢生源本身并没有错,但抢生源不能通过限制学生的选择、给学生的选择权设置障碍来实现,而应该光明正大的以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吸引学生。让一个考生只能参加一个联考、参加联考之后只能选择有限的学校、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只能填报一所学校才有效,这些都是限制学生选择权的“阴招”。

        高校联考同日举行忽视考生的权益         “联考战国”莫使考生成炮灰

“一次考试,七校互认”,表面上看,考生的选择多了,正如复旦大学招办负责人所说:联考不是为对抗,是为减轻学生负担,打破千校一面的状况,既有利于学生选择,又有利于学校选拔。实事求是地说,从联考同盟寻求突破,以此为过渡,逐渐到各个高校独立自主的单独招生,也不失为自主招生的改革出路所在。毕竟在目前的国情下,一步到位地向国外看齐,废除高考,全面实行高校的自主招生,不但难以实现,还很可能让高招改革因噎废食。

当然,严格说来,自主招生本身就是一个掐尖战,各个高校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吸引优秀生源,世界名校大都如此。但一方面,这种掐尖应是一种公平的双向选择,高校可以自主选择考生,考生也当有权自由选择高校。可现在的两大同盟,却大搞“垄断”,无视考生自由选择权,关起门来搞改革,这种掐尖已异化为类似“北约”、“华约”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的抗衡战,纯属恶性竞争。说严重点,还容易给人一种拉帮结派、争当江湖盟主的感觉。 [详细]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联考考试组织的竞争,而非高校集团抢生源。前者要求联考不与相关高校绑定,而是高校可自主认可某一联考或某几个联考,联考如果组织不力、出题水平不高、社会反应不佳,很可能被淘汰。后者则是高校借联考这种形式,限制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比如,有可能将几个联考的时间安排在同一时间,迫使学生只能选择一个联考;学生参加联考之后,也限定申请的学校,名为七校联考,但却只能申请2-3所学校,甚至有的高校面试时间也冲突,这样一来,联考就将出现以往自主招生改革的老问题,即名为减轻学生负担,但却实实在在增加了学生的考试焦虑。

而且,笔者进一步建议,在联考推出之后,各高校5%自主招生试点,可尝试参加联考再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被高校录取后,不再参加统一高考的新措施。这样,一名考生就可通过“联考+自主招生”模式,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选择”,“充分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的自主招生由此形成。在其公信力得到社会认可之后,再进一步扩大比例。 [详细]

        联考应真正扩大学生选择权         抢生源的高校“托拉斯”终于出现了

然而,对于联考,公众也有忧虑:其一,联考是不是会变为新的“小高考”;其二,集团作战的联考——清华等校的联考已被命名为“华约”、北大等七校被称为“北约”——会不会演变成名校联手“圈地”、抢生源?这就要看联考这出戏怎么唱了。联考制度要起到推动自主招生改革的作用,必须注意三点:

高校与联考不应有绑定关系,高校可自主选择参加、认可哪一联考,但不存在“集团”之说。自主招生联考,本质上是教招考分离的一种尝试,联考由社会机构组织,有关高校认可其作为学生申请学校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依据。从这一角度看,要让联考制度完善,多几种联考组合,十分有益。大学可以比较哪一种联考更适合自己,选择参加;同时,联考组织者面对竞争的压力,也将不断提高考试质量,以吸引高校的认可。 [详细]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来推荐去,还是原本就可望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尖子生”。至于“偏才”“怪才”,只能继续成为“一考定终身”的牺牲品,或落榜或“流落”到其他高校去了。

比如曾经引起轰动的“甲骨文考生”,最终去了一所大学的独立学院;再如曾经令古文字专家都拍案叫绝的“骈体奇文考生”,最终也没有去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北大也就不可能出现诸如一代才女叶曼、国际光催化领域专家付贤智等等人物了。

如今北大和清华这两所顶级名校,又分别联合六大高校组建自主招生联考同盟。其目的和实质,依然还是“不改初衷”的去抢生源。当然,这些生源依然还是“全才”或考试高手。 [详细]

    >>>观点3 ·高校联考,北约华约之争还有待时间验证

无论是“北约”还是“华约”,参与联考的几家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在解释“抱团”联考的原因时,都做了相似的表态:实行联考之后,考生只要笔试一次,就能申请联考范围内所有七家高校,大大降低了应考的成本和负担。既然是为了减轻考生的负担,那么,为什么多家高校不能统一联考,而要“合纵连横”各自为战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尽管是自主选拔联考,但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自主,是在高考整体框架不变前提下的自主选拔,它在功能上不能与高考重叠,不能用联考来替代高考。

        高校“联考” 良性互动还是恶性竞争         高校自主招生别沦为“圈地”游戏

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说,“联考”首要的考虑是为了减轻考生负担,避免考生来回奔波,降低考试成本。

其次,是为了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此次“联考”,七所高校之间的地位完全平等,考生所报考的高校互为平行关系,不分先后顺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多元组合,选择机会大为增加。

第三,此次“联考”,更强调各高校的自主性。在考试科目设置上,尽管提供了几个考试科目,但选考哪些科目以及每科成绩如何使用,则由各高校根据人才需求自行决定。 [详细]

无论想选择北大同盟,还是清华同盟,首先过的第一关就是笔试,然后两大同盟再根据笔试成绩确定进入面试名单。这也意味着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在高考外,还要多一次联合招生的考试,既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也有加重学生的考试负担嫌疑。

七校联考是好事,这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两大联考同盟内部,可以多几个选择。而且在目前高校招生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的前提下,相对高校各自为政的自主招生,联考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暗箱操作的机会。这种只为自身利益着想、忽视考生权益的自主招生,偏离了大学公平竞争的精神,也有违自主招生的本义。 [详细]

策划、编辑:何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