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对B2C类电商平台11月11日当天促销商品的抽检结果,天猫、1号店等6家电商平台上“黑”榜。对此,平台方回应称:已下架商品并冻结店铺,并会对消费者“退一赔三”。(12月12日《京华时报》)
打折、返利、秒杀、抽奖……每逢“剁手节”,各大商家都在使用着惯用招数将“促销大战”进行到底,浩大的营销阵势将折扣低、省钱多、机会难得渲染进千万消费者心中。然而,当商家们赚得盆盈钵满,消费者却频频遭遇“质量门”,陷入价格虚高、平台售假、刷单改评等陷阱,价廉可物不美、抢单快但物流慢,极大拉低了消费体验、透支了用户信任。
但尽管如此,一个荒诞的现象却是,网民购物的热情丝毫没有衰减、假货也从未缺席。究其缘由,多多少少还是因为基于渠道便利基础上的价格优惠成为左右决策的敏感区间。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线上快速消费品过度的价格战加上品牌企业层层经销的运营模式,才使得假次产品有机可乘,这也是为何那些名牌服饰和化妆品会成假货重灾区的原因。
这样说来,似乎又要将罪魁祸首归结于价格战,因为它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发展和消费者利益,有论者甚至要求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干预、制定不低于成本的指导价。诚然,加强质量管理需要监管的篱笆扎得更紧,国家工商总局也不是没有打预防针、进行乱象纠偏,但这显然低估了市场理性、违背了市场逻辑。即使消费者买到了假货,为自己的不理性埋了单,但教训只会马上让消费者明白冲动消费的代价;还有即使不良商家卖出了部分假货,但售假行为在技术平台监控面前无所遁形,遭遇网络查禁、巨额罚款也会马上教会经营者要守规矩。没有什么,能比市场主体自身的觉醒更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了。
正如马云所言:“比之于线下,网购是解决中国假货的最好良药”。因此,拿比线下还高的标准来要求线上购物平台,要求网络购物平台承担比线下零售店还多的责任,不啻于是一种苛责。
此外,我们更要看到,给“双十一”松绑的时候已经到来,成交数字不重要,关键要改变经营模式;价格优惠之外,用户对优质商品、便捷物流、贴心售后等网购全流程的体验要求正在提高。消费主权的“回归”使得对假冒伪劣商品越来越难以容忍,线上消费者不再被牵着鼻子走、开始日趋理性成熟,更偏个性化、族群特征。
今天,网购达人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网购狂欢节“双12”,但这个游戏总会有一天难以持续下去,剁手党也会变成刹车党。那些披着促销噱头的垃圾消费终究难逃落伍宿命,当价格红利结束之时,也便是服务升级到来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