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再次亮出昆明市几个部门发布的今年“三公经费”表,多部门因公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全年未安排经费,呈现一派“0”琅满目的景象。(9月11日《春城晚报》)
在落实“八项规定”和推进公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推行厉行节约之风的当下,政府部门能拿出应有的态度和做法,着实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信号。
此前,有媒体也曾报道过云南多个州市、部门晒出的“三公经费”大多呈下降趋势,而对科教文卫民生领域的投入则在逐年加大。数字的变化,折射出各级政府、部门正在积极转变作风,愈加重视改善民生,真心让人拍手称快!理当为其点赞!
笔者想说的是,在清风拂面的同时,也要警惕“三公经费”的编制和公开成为一种对上可以应付,对下有所交代的“形式主义”,如果脱离了本真,那就会背离中央的要求,也就和百姓的期盼差之千里了。放眼全国,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预算中可以看到,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的公车费用仍然高达数亿元。“三公经费”违规使用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所以,对于我们各级政府、部门来说,需要的不只是晒出一个漂亮的编制表,更需要执行的决心和务实的举措。
笔者认为,在压缩“三公经费”的同时,也要强调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化。如果预算编制只靠“拍脑袋”,可随意更改,即便大大超出预算也是堂而皇之的话,对于“三公经费”的治理无疑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另外,“三公经费”的使用公开还需进一步细化和透明,要让老百姓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钱怎么花,而不是总在“雾里看花”。要健全制度,从严把关审核,严管经费的支出、去向,以阳光操作来堵塞违规漏洞。从严审计,使监督、检查常态化,及时发现问题,重拳治违,严厉追责。真正形成一套科学、完备、有力的管理体系,确保“三公经费”的阳光运行,收到实际的效果,各级政府、部门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三公经费”大幅压缩,仅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彻底挤掉水分,树立节俭新风,用好、管好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才是治理“三公经费”的题中应有之义。行动重于承诺,质疑止于实绩。只要各级政府、部门拿出披荆斩棘的决心,扎牢制度的笼子,真正以勤政、清廉、务实的作风,亲民、善民、为民,就必然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认可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