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她跟两个男人说:孩子是你的 不要以为,只有女孩子才是受害者。 不要说,女生是爱慕虚荣才被骗的。 不要嘲笑,因爱情而轻忽的心。 张立是知名高校在读研究生。 2016年11月,通过探探,张立认识了娇小的胡静。 胡静说,自己是张立的师姐,父亲在发改委、母亲在中石油、姥爷是退休部长。相识后,胡静说心情不好,喊张立出来喝酒。当晚,两人发生了关系。 半个月后,胡静说自己怀孕了,想结婚。胡静想先见见张立的父母,以准备礼物为由,要了张立第一笔4万元。 春节期间,胡静跟着张立回家过年。张立的父母,是很朴素的农村人。大年初一,因为对红包不满,胡静大闹了一场。张父无奈,又给了2万元。大年初二,胡静以给她父母买见面礼为由,向张立要了8000元。拿到钱后,大年初三,胡静离开了张家。 此后直到案发,张立多次要求“见见叔叔阿姨”,一直未能如愿。 春节过后,胡静称自己宫外孕住院,怀了两个,一个流产一个正常,并陆续以住院费、营养品向小张索要钱款。2017年9月,胡静告诉小张和张父,生了个男孩,并索要营养费。 张立一家一直在苦苦哀求见见孩子,哪怕是孩子照片,胡静则称母亲嫌弃张立不成器、不同意两人婚姻并把孩子带走了。她对张立的聊天记录停留在: “你如果真的爱我和孩子,就去打拼出一番事业,再来找我们。” 联系不上胡静,张立查询了她的QQ,发现昵称已改为“三哥媳妇”。张立想了很久,才想起“三哥”是谁: 自己在胡静住处见过那个男孩。 她说,是远方表弟。 公安侦查发现,胡静父母均在安徽老家务工,学生身份系伪造,孩子已流产并未生产。而“三哥”,被紧密地织进了张立与胡静的关系中: 胡静在探探上同时认识张立和“三哥”,两人在一所高校; 胡静对两人使用了同样的虚假身份; 胡静与张立恋爱期间,一直出钱在外与三哥同居; 胡静怀孕,是和三哥一起测的,并说孩子是三哥的。 张父给的2万元,胡静收到后把钱打给了三哥; 从张家回来后,胡静来到三哥家过年; 同回京后,因为宫外孕,胡静与三哥进行引产手术; 胡静索要的营养费、保胎费,部分用于为三哥购买奢侈品; 三哥在家里见过张立,胡静说是自己的追求者…… 我判了胡静三年四个月,她并不服气,认为自己只是脚踩两只船。 她的上诉后来被驳回了。 宣判后,我打给张立,询问他是否需要判决。 他听起来很老实,低低地说:不要了吧。 我并不知道:失去的钱、失去的孩子、失去的爱人,哪个对他来说,更重要。 很粗糙对不对,甚至荒唐。 绝大多数骗局“回头看”,都显得粗疏,但并不意味,我们可以用“贪婪”、“愚蠢”来嘲笑这些男女。 就像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中年人遭遇理财诈骗、父母遇到高考骗局、身涉囹圄的因为“捞人”送上大笔钱帛…… 人们很难面对,那些为自己量身定做的骗局:从人性出发,从欲望入手。 婚恋交友诈骗则同时指向人们的两重期待:实现阶级跃迁的婚姻与浪漫甜美的爱情。 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一笔借款”么? 为什么它迅速而重要? 一方面,是罪犯需要排除无支付能力、警惕性强的被害人,使得后续犯罪推进顺利; 另一方面,是被害人具有的自我一致性:人们进行后续决定时,会默认自己前行为是正确的,所以答应小要求的人会答应大要求,进行小借款的人,会给出大借款。 而为什么总不听父母朋友的话? 因为故事里,美好的爱情总是不被理解,总要经历淬炼。也因为证实偏差,我们总会选择性地收集和分析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使人盲目的不是爱情,而是自信和欲望。 真的无迹可寻么? 我希望以下特征能够帮助你: 1、32起案件中,31起系通过网络相识,婚恋网站最多; 2、32起案件中,28起是男性欺诈女性; 3、32起案件都涉及虚构身份,军人/特工出现最多次; 4、32起案件均通过借款方式,车祸出现最频繁,其次是生意周转。 5、罪犯作案时情感推进迅速,一般在一周内确定关系,一月内表达结婚意向、开始借款。 所以,亲爱的你, 如果你在婚恋网上认识的特工男友,正在以车祸为名向你借钱,那么: 不分手还等着被骗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