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帽子”下有“路子”,骗老型非法集资欺骗性极强 为了能蒙蔽更多老人,近年来这些非法集资的手段越来越“高明”。 一是投小钱骗大钱、拉虎皮做大旗,有的甚至戴上国家战略政策、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上市公司的“帽子”,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本质。 江西南昌一家名为“天地自然”的养老机构承诺,老人把钱投进养老山庄,不但可以在山庄吃饭、购物、就医、参与旅游团,每年还能给老人6%到14%的返利。 就在2018年4月26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李国建突然消失,公司银行账户的钱也被卷走,所剩无几。目前报案的老人已达2000多人,涉案金额3亿多元。 二是选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营销套路,在社区、银行、超市、菜市场、公园等地精准锁定老年客户。 2018年5月,上海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高达3亿余元的非法集资案件,共有8000余名群众被骗,其中八成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犯罪团伙先从中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和中老年人共同爱好入手,如组织饮早茶、旅游、派送小礼物等。 此外,还以支付佣金为诱饵,与养生保健公司等机构业务员串通,把中老年顾客介绍到非法集资人处,或直接在中老年人群体中雇佣职业说客。 构建预警体系,扎紧养老“钱袋子” 首先, 有关部门要严加审核养老项目的资质,特别是现在各地基层政府都在上马养老项目,有些非法集资容易钻空子,戴上政府招商引资的“帽子”。 安徽省民政厅福慈处处长胡前义说,为了鼓励养老机构发展,政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都会给予一定的床位建设费、运营补贴,但是目前对于投资方的资质审核不足,有些投资方不具备运营养老机构的能力,有的甚至虚构供养能力,以此为诱饵对外吸纳集资。 2018年6月初,合肥一家公司就打着投资养老床位的名义非法集资,经查,该公司确实在安庆天柱山建有养老中心,但是根本没有多余的床位可供投资购买。 民政部门建议,各地养老项目应设定严格的准入门槛,甚至可以设置一定的风险保证金,并且要将投资人的信用情况备案。一旦发现有相关风险,可以及时封存账户,尽最大可能保障老人的养老钱。 其次, 多起案件都是以预存会员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涉及养老项目会员卡管理的相关法律,亟待出台并完善。 重庆市律协投资并购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利众分析认为,我国尚未出台针对养老会员卡等高额预付费或高额保证金会员卡的法律规范,养老会员卡与非法集资仅有“一步之遥”: 发行养老会员卡无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并且养老会员卡都是向不特定的公众销售,具备一定的利诱性。 |